“城濮之戰”的始末
公元前632年,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郵城西南)交戰。“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范。
晉文公回國即位后,廣施仁政,發展經濟和軍事,晉國逐漸強大起來。此時的晉文公已經具備了稱霸中原的資本。公元前632年,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國、陳國、蔡國、鄭國和許國的盟軍攻打宋國,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向晉文公討救兵。晉文公當時已經將楚國視為勁敵,因此就想借助此戰打敗楚國。于是,晉文公派兵攻打楚國救宋。
楚成王聽說晉國出兵,立即叫成得臣退兵。成得臣自以為可以打敗宋國,不肯退兵。成王只得派少量兵馬,令其指揮。成得臣派人通知晉文公讓他們釋放曹國和衛國的國君。晉文公卻阻止并告誡兩國國君,如果他們答應與楚國斷交,就幫助他們恢復君位。結果,曹國和衛國的國君答應與楚國斷交。成得臣氣急敗壞,下令立即攻打晉軍。楚軍一進攻,晉文公就下令晉軍向后撤,以實現當初流亡楚國時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
晉軍一直后退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來布陣。兩軍剛剛開戰,晉軍就向后敗退,戰車拖著伐下的樹枝,使得地面上揚起陣陣塵土,顯得十分慌亂。成得臣自以為勝券在握,步步緊逼,最終卻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將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前后夾擊,楚軍大敗。后成得臣無顏面對楚成王,自殺而死。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此戰使得晉文公成功稱霸中原。
晉文公的流亡之路
公子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年老的時候,寵愛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然而此時已經有了一位太子申生,于是晉獻公就將太子申生殺了。在太子被殺之后,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處境危險,于是他們紛紛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晉獻公死后,晉國發生了內亂,夷吾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奪取了君位。在夷吾奪去王位之后,便視重耳為眼中釘。重耳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后不得不到處逃難。那個時候,重耳在晉國算是一個有聲望的公子,有很多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著他。
重耳在四處逃難的過程中先來到了狄國,他在這里住了12年,后來他發現有人想要行刺他,于是又逃到衛國,受盡冷遇。后來,重耳流亡到齊國,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桓公。齊桓公待重耳十分客氣,不但送給他不少車馬和房子,還把本族的一個姑娘嫁給他。重耳在受到了禮遇之后很想留在齊國,然而隨從他的人都想回晉國。
后來,妻子姜氏和重耳的隨從們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車里,送出齊國。等到重耳醒來的時候,他已離開齊國很遠了。就這樣,重耳又回到了宋國。此時的宋襄公正在害病,無力幫助重耳回國,于是重耳等人又來到了楚國,楚成王將重耳視為貴賓。后來在楚國的重耳被秦穆公派人接走,原來秦穆公曾經幫助重耳的異母兄弟夷吾當上了晉國國君,沒想到夷吾在做了晉國國君以后,反倒跟秦國作對,還發生了戰爭。于是夷吾一死,秦穆公就決定幫助重耳回國。
公元前636年,秦國護送重耳的大軍過了黃河,值此之時,重耳已經在外流亡了19年。而他就是后來的晉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