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于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交戰的兩個國家是齊國和魯國,地點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戰爭最后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吿終。這是歷史上又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戰。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前支持公子糾復國的夙怨。齊桓公此次出征打算一舉征服魯國,這樣也能夠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魯莊公并不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在聞報齊軍大舉進攻之后,便開始動員全國的力量,準備同齊軍一決勝負。
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時,魯國有一個叫曹劌的人認為當政者庸碌無能,沒有遠見卓識,自己不忍心看到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躅,于是便毛遂自薦去見莊公,要求參與戰事。
曹劌讓魯莊公暫時避開齊軍的鋒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長勺。齊國的軍隊初戰告捷,并為自己取得的勝利而沾沾自喜。而且很多將士都輕視魯軍,認為魯軍不堪一擊,于是他們又發起了聲勢洶涌的攻擊。
魯莊公見齊軍攻擊魯軍陣地,便下達了應戰的命令。這時曹劌又勸阻,莊公聽了曹劌的話命令魯軍固守陣地,只令弓弩手射擊,以穩住陣勢。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鮑叔牙和齊軍將領都認為魯軍怯于應戰,決定再次發動進攻。
就這樣,齊軍又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第三次進攻,這時,曹劌登上了高樓,見齊軍來勢兇猛,果斷地告訴莊公出兵。莊公親自擂起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魯軍將士聞令后士氣高昂,他們個個奮勇出擊、爭先恐后,把齊軍打得潰不成軍、節節敗退。這一戰,魯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魯軍戰勝了之后,莊公傳令追擊。曹劌認為齊乃大國,兵力素強,所以他也不能夠保證齊軍是不是真的失敗了。于是曹劌再次登高而望,發現齊軍的旗鼓雜亂、兵器倒曳,判定齊軍真正潰敗了,于是他就提出大膽追擊的建議。就這樣,莊公一聲令下,魯軍猛追猛打,給齊軍以沉重打擊,俘獲了大量的俘虜,把齊軍趕出國境,洗刷了之前所受的恥辱,國勢也為之一振。
流芳千古的“管鮑之交”
在齊國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為了奉養母親,管仲四處想辦法。鮑叔牙在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后,便主動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最初,管仲沒拿任何本錢,而賺了錢之后,管仲卻拿了很多分紅。
鮑叔牙的仆人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十分不滿地說:“管仲真是太不像話了,拿本錢的時候一點都沒有,分紅的時候卻拿的比您都多。”鮑叔牙對仆人說:“唉,你不知道,管仲需要錢奉養自己的母親啊!"
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管仲總是在進攻的時候躲在最后面,于是一起上戰場的人就罵他說:“管仲真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這個時候,鮑叔牙站了出來,說:“你們誤會了,管仲并不是貪生怕死,只是他的家里還有老母親,他得留下自己的一條命啊。”
后來,齊國的國王死了,公子諸當上了國王。公子諸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什么事也不做,鮑叔牙和管仲都預感到齊國要發生內亂,于是鮑叔牙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后,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為了讓公子糾當上君王,便想暗下毒手殺掉公子小白。然而管仲卻失手了,公子小白最后還是當上了齊國的國王。
公子小白當上國王以后,決定殺掉管仲,封鮑叔牙為宰相,然而鮑叔牙卻對他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公子小白當然不愿意,然而在鮑叔牙的幾番勸導之下,終于答應了。于是管仲不但沒有獲罪,還被封為宰相。
后來管仲說:“在我貧窮的時候,曾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錢財,我拿的比他多,但是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貧窮;后來,我曾經替鮑叔牙辦事,然而卻把事情辦砸了,但是鮑叔牙卻不認為我愚蠢,覺得我只是遇到了不利的時事;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牙仍然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年輕時,我曾經三次作戰,但是三次都選擇了逃跑,鮑叔牙也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親;這一次公子糾失敗了,我被囚受辱,鮑叔牙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于天下為恥。這時我才徹底明白,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鮑叔牙推薦管仲為相之后,自己甘愿做他的屬下。后來,鮑叔牙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在齊國為官,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會有人成為出名的大夫。而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也流傳下來,人們無不贊美管仲的才干和鮑叔牙的大度。
這就是著名的“管鮑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