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宮涅(sheng)繼位,即周幽王。周幽王時期,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上連年旱災,使民眾饑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蕩不安,國力衰竭。然而周幽王不思國政,反而任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大臣褒頊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瑜關押了三年。褒族人為了將褒瑜救出來,就征天下美女入宮,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此女容貌出眾,能歌善舞,起名為褒姒,獻于幽王,替褒瑚贖罪。
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立刻將其立為貴妃,同時釋放了褒瑜。
褒姒雖然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最后,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虢石父此時便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從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臺。為了防患犬戎的侵擾,西周在鎬京附近的驪山(今陜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筑了二十多座烽火臺。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便紛紛起兵,前來救駕。
烽火戲諸侯雖然博得了褒姒一笑,卻為西周的覆亡埋下了直接的導火索。
奴隸的第一次起義
《史記》記載,公元前841年發生的“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治,使得本來就頑疾纏身的西周更加衰敗,逐步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最終被犬戎所滅。
“國人暴動”發生于周厲王年間,由于周厲王的暴虐執政,逼得人們不得不反抗。“國人暴動”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奴隸起義”。
所謂的國人,是指周朝營筑的兩層城墻中在最內環居住的人。城內的人稱為“國人”,城外的人稱為“野人”或“鄙人”。國人主要是工商業者和下層的群眾。在當時,許多失勢的貴族和貧民也成為國人的組成部分。
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鎬京的國人集結在一起,手持棍棒和農具,包圍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欲調動軍隊,臣子說:“周朝寓兵于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發生暴動,我們還能調動誰呢?”
周厲王只得逃離鎬京,逃至彘地,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此。國人在此次暴動中沖進了王宮,沒有捜到周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姬靜。召公將太子姬靜藏于家中,國人便包圍了召公的家,逼召公交出太子。最終在大臣周公和召公的調解下,國人才平息了怨怒離散而去。由于周厲王逃走,周王室無主,貴族舉薦周公和召公暫時代理朝政,重要政事由六卿合議,史稱“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