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計數方法
商朝甲骨文中大致有三萬個數字,復位已經記到四位,在這些記錄中,明確了十進制,還有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而且,人們記數時常在十位數和個位數之間加一個“又”字,女口“五十又六”,證明當時人們已經具備初步的計算能力。
城垣建筑、地畝測量、編制歷法等都離不開數學記數和數學計算。先進的記數方法為商朝人生產和生活中的計算提供了方便。歷法的出現與商朝農牧業生產的需要密切相關。商朝歷法對年月曰的計算和用置閏來調整朔望月以及回歸年的長度,由此可見,數學的運用在歷法的編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織出各種紋樣的布、帛時,經線和緯線數量的配置等都運用到了數學計算。由此可見,商朝數學知識的豐富積累為后代數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最早的貨幣與交易
根據考古發現,貝殼早在夏朝就有充當貨幣的可能。到了商朝,貝殼成為貨幣在商品的等價交換中充當媒介。貝殼之所以成為貨幣,是因為它易于收藏,易于記數,堅固耐用,便于攜帶保存,而且體積很小,且在當時,貝殼不是可以輕易得到的。
商朝流通的貨幣是從南海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駒國、梟陽國、張弘國(今廣西、廣東、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等)通過陸路或海路運往殷都的。南海所產的一種中間有開口的貝類和龜板經貝幣工加工、打磨、鉆、刻、測量尺寸后,把貝幣分類為貨貝和銅貝。
商朝的貝幣通常用“朋”來計算,五個貝串成一索,分掛左右各一索,一索為一“朋”,一朋就是五貝。也有說法是一朋是十貝。在商朝,貝的價值很高。據商朝銅器銘文記載,商王賞賜有功的大臣,一次也不過是十朋。貝和朋都具備貨幣的各種職能。《易?益?六二》中記載:“或益之十朋之龜”。由此得知,當時貝是價值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