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農業水平
在夏朝,農業文明有較大的發展。《論語?泰伯》載禹“盡力乎溝變水災為水利,服務農耕。其實水利技術的應用是黃河流域人民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慢慢積累開發出來的,并非大禹一人所為。
夏朝已經開始釀酒,這也說明了其農業發展的高水平。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釀造酒,夏后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新石器時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龍山文化就有了釀酒的習慣,到了生產力更強的夏朝,釀好酒、飲好酒變成了一種權力和財力的象征。
考古發現,當時已經出現谷、稻、麥、菽、瓜等多種農作物。當時,“五十而貢”是說夏朝的納稅制度。每個部落都要將一定比例的收入向中央政府納稅。實際上,后來的井田制度(即公社所有制)在夏朝已經存在,只是沒有大規模推廣。夏朝的工具多是石器,雖然當時岀現了青銅器,但使用較少。據說,當時人們收割水稻使用的是石鐮和河蚌殼。
夏朝的工業水平
隨著夏朝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生產部門的分工,各種手工業都有了顯著的發展,其中以燒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和蚌器、冶鑄青銅器和制作木器等為代表。
在燒制陶器方面,當時開始廣泛使用快輪制造技術,而且在燒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窯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色、灰黑色或黑色,且燒出來的陶器質地堅硬。
此外,陶器外表也非常美觀,表面多施用籃紋、方格紋與繩紋,還有精美而細致的劃紋、指甲紋、羽毛紋、圓圈紋和鏤刻等裝飾。器形品種達三十多種,如炊器、飲器、食器和盛儲器。特別是有些造型美觀、胎質細膩、器表漆黑發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備豐富的燒陶經驗和高超技術的人才能燒制出來,故制陶業大概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在制造石器方面,以鉆孔石鏟與石刀為主。當時制造的石器非常精致,幾乎沒有鉆孔損毀或重鉆的現象,表明當時的工匠磨制石器的技術相當成熟。
后來經過考古發現,少數靠近山區的遺址中,有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而在遠離山區的地方,半成品和打下來的石片則不多見。這也說明當時商業模式雛形的出現,在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是通過與制造石器的地方交換而來的。
在文獻中,有夏朝冶鑄青銅器的記載。如“禹鑄九鼎”和夏后啟命人在昆吾鑄鼎。這些有關青銅器的記錄,在后來出土的鑄造銅器上得到了驗證
。如在臨汝縣煤山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中出土的煉銅増垠殘塊,又如在鄭州牛碧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岀土的一塊煉銅増堪殘塊,殘塊上黏附有銅磕與銅銹,經化驗是屬于銅錫合金的青銅遺存。除此之外,1980年在登封王城崗出土的一件青銅殘片(殘寬約6.5厘米、殘高約5.7厘米、壁厚約0.2厘米),經化驗是包含有錫、鉛、銅合金的青銅,更能證明當時青銅器冶煉技術的發展。由此可以證明,夏朝已經開始鑄造青銅器,并進入了青銅時代。
此外,制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紡織和釀酒等,在夏朝都可能已經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