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覆滅之戰
夏朝延續了400多年,到公元前1600年,夏桀姒履癸統治時,政權已是危機四伏。夏桀寵信王后妹喜,重用嬖臣,殺害了忠臣關龍逢,并對庶民和屬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奴役和壓榨,進而引發了大范圍群眾的不滿。據《通鑒外紀》記載:“桀作瑤臺,罷民力,彈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爆發了鳴條(據說在今河南洛陽附近,也有說在今山西運城夏縣之西)之戰。此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場以暴力形式推翻沒落王朝的戰爭,也是迅速取勝的成功戰例,深深影響了日后的戰爭史和軍事理論的構建。
戰爭爆發后,九夷之師不再聽從桀的指揮,有緡氏開始公開起義,“鳴條之戰”是夏朝滅亡的標志。
反對夏朝統治者的統治。商湯先后鏟除夏朝羽翼,即夏的屬國葛、韋、顧和昆吾。商湯見桀已經處于眾叛親離的境地,果斷地起兵討伐。商湯隆重誓師后,精選良車名士與其他各國聯合,繞道至夏都的西邊,突襲夏都。夏桀匆忙應戰,與商湯的軍隊在鳴條展開激烈的戰斗。
商湯的軍隊所向披靡,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被擊敗后,歸依屬國三朦(zong,今山東定陶東北)。緊接著,商湯又乘勝攻滅了三朦。自此夏王朝滅亡,夏桀后來病死。
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歷
《夏小正》,撰者無考,通常認為此書成于戰國時期,也有人說它是夏代的歷法,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歷書,原為《大戴禮記》中的第四十七篇。
《禮記?禮運》篇記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司馬遷認為孔子所指的“夏時”就是《夏小正》,但據其所載天文內容考定成書于公元前350年左右,即戰國中期。
《夏小正》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夏小正》按照一年十二個月來記載當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以生產方面的大事為主)。這部書不但反映了谷物、纖維植物、
染料、園藝作物中的種植,還囊括了蠶桑業、畜牧業、采集業和漁獵等方面的相關記載,馬的豢養也頗受重視。除此之外,染料的藍和園藝作物的蕓、桃、杏等的栽培,也均為首次見于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