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為何能指代中國
《史記?周本紀》載:“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史記?封禪書》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臨上帝鬼神。遭圣則興,鼎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據傳,九鼎是夏禹所造,由九州上貢的青銅制成,象征著九州。夏、商、周將其奉為國寶,而當時擁有九鼎的人就意味著是天子。后亦以九鼎借指國柄。
夏朝初年,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并下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派人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畫成冊,命工匠將畫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這樣,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為禪讓制殉葬的有扈氏
有扈氏,古部落名,源于姒姓,居于今陜西戶縣附近。夏啟打破了禪讓制度繼承了禹的權位后,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各部落首領都前往,除了有扈氏,他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臺之會。為此啟大怒,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對此《史記?夏本紀》中記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啟滅掉了有扈氏,他的族眾淪為牧奴,成了禪讓制度的殉葬品。
啟與有扈氏作戰之前,在甘宣誓,《尚書?甘誓》對此有記載:“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戰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這段話的大意是:即將在甘進行一場大戰,夏啟召集了六軍的將領。
夏啟說,“六軍的將士們,有扈氏違背天意,輕視金木水火土這五行,蔑視我們頒布的歷法。我奉行上天的旨意要斷絕他們的國運,對他們做出懲罰。戰車左邊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箭射殺敵人,你們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戰車右邊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矛刺殺敵人,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間駕車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駕車的技術,你們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我會在先祖的神位前犒賞服從命令的人,在社神的神位前懲罰不服從命令的人,把他們降為奴隸,或者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