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業的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水災致使大片莊稼被淹、房子被毀,百姓們沒有辦法,只好攀上高處。因為洪水肆虐,很多毒蛇猛獸也都紛紛出沒,傷害人和牲口。堯在得知了這件事情之后,立誓要治理好黃河。
堯緊急召開了部落聯盟會議,與大家一同商量治水的問題。大家一致認為要推薦一名善于治水的人,這時,色系的名字被提交了上來。首領們紛紛說:“現在沒有比色系更強的人才了,讓他試一下吧!”
雖然堯對穌不大信任,但是為了尊重首領們的意見,還是勉為其難地答應了。得到了重托之后,蘇立刻開始去治水,然而他花了9年的時間,依然沒能夠把洪水制服。他采取了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的策略,但是兇猛的洪水每次都會沖塌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后來舜接替堯擔當部落聯盟首領,他親自到治水的地方考察,發現穌辦事不力,便命人將蘇殺了,然后將這個重任交給了穌的兒子——禹。
禹跟隨父親多年,了解父親的治水方案。
于是他另辟蹊徑,采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在治水的過程中,禹和百姓們一起勞動,每天戴著箸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他累得連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
在禹治水的過程中,新婚不久的他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即便是經過自己的家門時,也沒有進去。妻子生下了兒子啟后,有一次,禹在路過家門的時候聽到了嬰兒“哇哇”哭叫的聲音,但是他狠下心,沒進去
探望妻兒。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這座山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道擠得十分狹窄。那時,那座山的兩旁常常發生水災。禹到了那里,觀察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山,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后,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最終,在禹努力了13年后,洪水終于被成功地引入了大海中,人們可以在地面上安心地種莊稼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禹的功績,都尊稱他為“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