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孝廉”出仕的舜
舜(生卒年不詳),傳稱號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因國名為“虞”,故又稱虞舜,東夷之人(一說冀州之人),生于姚墟,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首領。
舜以孝著稱于世,相傳從小受父親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弟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但他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胞弟,故深得百姓贊譽。他的人格形象是儒家倫理學說的典范。孟子曾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舜在20歲時就以孝行聞名于世,30歲時,四岳向堯推薦其為帝位繼任人選。堯將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婚后,舜全家和睦。除此之外,舜政績卓著,他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據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舜勞作的地方都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麻",他制作陶器時能帶動周圍人認真做事,不粗制濫造。
知人善用的堯
堯(公元前2377一公元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勛,史稱唐堯,出生于唐地伊祁山,隨其母在慶都山一帶度過幼年生活,15歲時在唐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對此《后漢書?郡國志》唐縣條引注:“《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
堯在20歲時,其兄帝摯被迫讓位于他,堯成為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堯登上帝位之后,又封其兄摯于唐地為唐侯,并在唐縣伏城一帶建了第一個都城。后來,唐縣常常遭遇水患,堯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唐堯在位70年,90歲時將帝位禪讓于舜,118歲時去世。
堯在位期間深受百姓愛戴,據說,堯設置管天地時令的官員,命其觀天象,制定歷法,教授民眾按照時令耕種,征求四岳的意見,設立謗木,讓平民發表意見。他還征討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堯在位期間,治國安邦,各部落友好往來,形成了國家的雛形。
堯在位期間廣施德政,他讓人們舉薦人才,并予以重任。為了防止埋沒人才,他還經常到窮鄉僻壤以及山野之間巡查細訪,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能的人才。史載堯在位期間有功之臣有九人,也有說是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