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叫“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以姬水(今陜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他們曾經同屬于一個部落,后來成了兩個敵對的部落,黃帝和炎帝分別是兩個部落的首領。阪泉之戰后,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又漸漸融合成華夏族。據《國語?周語下》載,炎黃時代沒有文字,炎黃子孫是出自后代的稱謂,炎黃子孫也稱為“黃炎子孫”“黃帝子孫”。
實際上,戰國和秦漢時期就有類似的稱謂,而“炎黃子孫”一說出現于清朝末年。
《國語?魯語》中記載:“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故有虞氏補黃帝而祖顓頊(zhuanxa),郊堯而宗舜;夏后氏補黃帝而祖顓頊,郊色系而宗禹。”由此說明,舜和禹皆為黃帝之后。《史記?封禪書》中記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半個世紀后,齊威王鑄敦銘記“高祖黃帝”,稱自己是黃帝的子孫。
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盟在中原地區不斷繁衍,形成中華主體,其文化影響了周圍的部落,并使文化相互間不斷融合,進而形成中華民族的雛形。
野蠻到文明轉化的“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發生于距今4600多年前,是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對抗北方的蚩尤部族而發生的戰爭。位置在今河北省涿鹿縣一帶,這是一場歷史上的大戰。戰爭的目的是爭奪適于放牧和淺耕的中原地帶。
在父系氏族社會,黃帝部落興起于今關中平原和山西西南部地區,后來黃帝打敗炎帝,兩個部落融合。蚩尤九黎族興起于今河北、山東、河南交界地區,由東向西發展。中原地區適于放牧和淺耕,是兩大部落的爭奪地帶。為此,兩個部落在涿鹿之野展開了一場大戰。
涿鹿之野即濁陸,今涿鹿縣磯山一帶。蚩尤族的人勇猛而彪悍,多擅長角抵,聯合了夸父部族和三苗部族后,戰斗力更強。因此,在戰爭初期,蚩尤族驅逐了炎帝,后乘勝北進到涿鹿,向黃帝族發起進攻。蚩尤英勇善戰,統領了七十二氏族,他利用濃霧天氣圍困住黃帝族。
黃帝族統領以熊、黑(區)、狼、豹、雕、鵑等為圖騰的多個氏族,與蚩尤族多次交戰,都沒有取得勝利。后來,黃帝族得到天女旱魅的幫助,才沖破迷霧,進而將蚩尤族擊敗,并在中冀之野將蚩尤擒殺。
涿鹿之戰對于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戰結束了遠古部落時代的歷史,各部落的人們都歸順軒轅黃帝,擁戴其為盟主。
涿鹿之戰以黃炎華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傳說黃帝進入東夷活動地區“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錯,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涿鹿之戰是古籍所載的最早的戰爭,它對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融合起到了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