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對人類的貢獻
伏羲(生卒年不詳),風姓,又稱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他是古代華夏部落的杰出首領,傳說中的人類始祖。
伏羲是我國古籍記載最早的王,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活動時期處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是中華文明起始的標志性人物。從歷代典籍上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 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他所創立的八卦中蘊含著“天人諧和”的整體性,這種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 伏羲教會人們織網漁獵,大大提高了生產力。與此同時,他還教會了人們馴養野獸(家畜的由來)。
- 改變通婚習俗,提倡男聘女嫁的婚禮禮節,禁止血緣婚,改為族外婚,使得人類結束了長期以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 始造文字,用于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 發明陶塌、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了人們的生活。
- 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并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后代治理社會提供了借鑒。
伏羲除了是人文始祖之外,還是統治一方的帝君。他是歷史記載中最早的智者。伏羲創造和倡導的古代文明與其他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華夏民族。
鉆木取火的“燧人氏”
據《韓非子》和《太平御覽》記載:人們在遠古的時候習慣吃生食,茹毛飲血,因為生食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易生疾病,所以人們的壽命都不長。后來,人們在雷擊等自然現象發生后,發現被火烤熟的食品味美且易消化。然而由于自然火很少見,而且在短時間內易熄滅,所以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保留火種和制造火源的方法。
當時的一個人因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他折下燧木枝,鉆木取火,取得了成功。后來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自此人類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圣人為“燧人氏”。
遅燧人氏,又稱“燧人”,河南商丘人,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鉆木取
火,教人把食物弄熟后食用,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他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商丘也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