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飯文化
1959年和1975年,人們曾經三次發掘大溪文化遺址,因該文化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其分布東起鄂中南,西至川東,南抵洞庭湖北岸,北達漢水中游沿岸。這一文化時期出現在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大溪文化時期,人們居住在紅燒土房屋中,也較多使用竹材建房。當時的人們飼養牲畜開始多樣化,除豬、狗外,雞、牛、羊可能也已經成為家禽家畜。同時,漁獵和釆集等也成為輔助的生存方式。人們食物的種類也增多了,魚、龜、鱉、蚌、螺等水生動物以及野豬、鹿等,都可能成為當時人們的盤中餐。
喪葬習俗復雜而多樣,葬式有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屈肢葬等。
大溪文化時期的陶器可歸納為三期:早期以夾炭紅陶最多,戳印紋單一、細小,極少有彩陶,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盤、鼓形器座等為代表;到了中期,戳印紋發達,彩陶開始興盛,常見內折沿圈足盤、囂、高把豆、曲腹杯、筒形瓶等;至晚期,占有絕對優勢的是泥質陶,灰陶和黑陶劇增,有細頸壺、折斂口圈足碗等。
同時,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數量相當的石鋤和橢圓形石片切割器等,另有大量的實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響球。
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
“龍山文化”因首次被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原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距今4600~4000年。它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為“龍山時代文化”。
在龍山文化時期,快輪制陶技術被普遍采用,磨光黑陶出土的數量如蛋殼的器物,器物的表面光亮如漆,這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龍山文化時期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發現,例如在山東,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在住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以及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也發現了淮陽平糧臺城址、鹿邑欒臺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鄙城郝家臺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
龍山文化時期還出現了此后盛行千年的占卜等巫術活動。
這一時期開始進入父系氏族公社,私有財產的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出現了階級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