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曙光
“良渚文化”于1936年在浙江杭縣(現屬余杭縣)被發現,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這一文化遺址分布在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和陶器時期。
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率先進入了犁耕稻作時代,此時的稻作生產已經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看,此時的人們已擺脫了一鏟一鍬的相耕時代,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良渚文化時期的手工業趨于專業化,玉制品工業特別發達。此時的人們開始互相贈送大型玉禮器,這也使得中國的禮制社會迅速發展。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這一時期的玉器制作工業達到了中國史前的高峰,玉器的數量大增,品種也非常豐富,雕琢的工藝日趨精洪,在同時期擁有玉傳統的世界范圍的部族中獨占鰲頭。
良渚文化的陶器時期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墓地的大小顯示了社會等級化分和貧富差距的加大,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出現。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此時出土的陶器、玉器上已經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被稱為“原始文字”,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人類最早的“文明‘’
1972年,磁山遺址首先在河北武安縣磁山被發現,并因此而得名,總面積近十四萬平方米。這一文化時期距今10300-8700年。
磁山文化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種植谷物、飼養家禽、制作生產生活用具、燒制陶器,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磁山文化時期的居民以從事原始農業為主,以粟為主要農作物。主要的生產工具有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與柳葉形石磨盤,其中石磨盤造型獨特,附有三足或四足。
這一時期的人們飼養狗、豬等家畜,兼事漁獵。這時的制陶業較為原始,處于手制階段,陶器有橢圓口盂、靴形支座、三足缽與深腹罐等。這一時期的陶器表面多裝飾有繩紋、篦(扇)紋及劃紋等。
磁山文化時期的居民居住在圓形或橢圓形的房屋中,這種房屋大部分是半地穴式建筑,人們建造用于儲藏東西的窖穴。在考古過程中,考古學家還在一燒土塊上發現了清晰可辨的席紋,說明這一時期的人們會編制葦席,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