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太子寺的新石器時期文化
“齊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最早被發現于古河州的太子寺。關于太子寺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秦王嬴政的太子扶蘇曾監軍駐此修了座寺院,后來民間稱“太子寺”。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洪河西岸的廣河縣齊家坪驚奇地發現了新石器時期文化,并命名為“齊家文化”。齊家文化距今4000-3900年。這一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的階地上,共三百五十多處。
這一時期的人們多居住在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內,屋內地面上涂一層白灰面,光潔堅實;以經營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食用粟;骨鏟、穿孔石刀和石鐮等生產工具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養殖的畜類有豬、羊、狗與大牲畜牛、馬等。
齊家文化時期制陶業發達,出現了許多典型的器物,如雙大耳罐、高領折肩罐和鏤孔豆等。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冶銅業,人們會制作銅刀、錐、鏡、指環等紅銅器和青銅器。
氏族公共墓地與居住區相鄰,當時流行長方形土坑墓,其中有單人葬,也有合葬,人們的隨葬品有陶器和豬下頜骨等。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男一女合葬或一男二女合葬,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則側身屈肢于男性,以表明男性在社會上的統治地位。這也說明當時的婚姻形態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家庭成為基本的社會單位
父系氏族公社的產生促進了人口的增加,當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開始獨立生產和生活時,“家庭”就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氏族制度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父系氏族公社又稱“父權制氏族公社”,屬于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男性逐漸取得“話語權”。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有:
- 男性開始支配生產、生活和公共事務。
- 氏族首領由成年男子擔任。
- 世系按父系計算,財產由子女繼承,男子是家庭和社會的核心,有權支配家庭的財產和家庭的成員,妻子隨從丈夫居住。
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現是農業、牧業、手工業等生產手段發展的結果,此時的女性被排除在社會生產之外,身強力壯的男子承擔起生產重任,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取得支配生活資料的權力。這一時期不再完全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個人的生活資料開始轉化為私有財產,進而產生了將財產傳給子女的需要和實踐。這些變化推進了男子娶妻、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