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業發達的“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這一文化時期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二十萬平方千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這一文化時期處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時代,因而社會結構皆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聯盟。紅山文化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
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居住的房屋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這一時期的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飼養的家畜有豬、牛、羊等,他們還兼從事漁獵。此時的手工業水平發達,有磨制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耗、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鐮等。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陶制品有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裝飾有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這時的玉雕工藝水平也較為發達,玉器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出現了豬龍形缶(Gu)、玉龜、玉鳥、獸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玉器。此外,冶銅業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
璋系氏族衰落的見證
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偶然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渥池縣仰韶村發現了一處文化遺址,被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地區,即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它以陜西華山為中心分布,東起山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最密集的分布地區在陜西關中、陜北一帶。陜西省是仰韶文化分布最多的地方,共計兩千零四十處,占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百分之四十,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時期,村落或大或小,其中較大村落的房屋布局一致,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后期以方形多間為多。而房屋的主要構成方式是用木頭做骨架,用泥土和草混合后做墻壁。當時的人們還將墻壁裹草后點燃以加固墻體和增加耐水性。
仰韶文化時期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磨盤、骨器等。除了進行耕作外,當時的人們還使用魚鉤、魚叉、箭頭等進行漁獵。仰韶文化前期手工制作陶器,而從中期開始就出現了慢輪手制的陶器。
對于仰韶文化的許多方面,比如社會結構,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認為它主要是一個母系社會,而這一文化恰恰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從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