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人工稻谷培植
河姆渡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1973年,河姆渡文化遺址第一次被發現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測定,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約七千年前長江流域氏族的情況。
河姆渡時期的手工制造業已經開始發展,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當時的人們居住于干欄式建筑物內。在食物方面,人們已經開始了人工栽培水稻。除此之外,人們還食用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人們當時也開始豢養家畜,如豬、狗、水牛等,野生動物有鹿、猴子、虎、熊等。
除了上述方面取得的進步,河姆渡時期的骨器制作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使用的器具有相(si)、魚鏢、贛(zii)、哨、匕、錐、鋸形器等。這些器物被人們精心磨制而成,為了美觀,人們還在上面刻上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進步就是人工栽培稻谷。河姆渡文化遺址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推翻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說法。河姆渡時期的稻谷栽培技術被認為是“世界稻作文化的發源地”。
女人說了算的時期
母系氏族公社流行的時間從距今20萬~30萬年前始至距今五千年前后。母系氏族公社是指以母親的血緣關系結成的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
這一時期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經歷的階段,它是在血緣家族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般而言,母系氏族公社大約產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直至新石器時代達到頂峰,最后被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由于人類最初對自身生理現象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沒有將兩性關系與繁衍后代聯系起來,因此產生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當時的人類只知道子女與母親有血緣關聯。母系氏族時期是女性權力的頂峰時期,婦女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
而孩子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氏族公社中居于領導地位,她們要管理氏族公社內部的事務,還要從事采集和原始農業生產。總之,那個時代的女性是家里的“頂梁柱”。
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事會,由全體成年的婦女和男子參加,享有平等的表決權。
總體來說,母系氏族制度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 世系按母親的血緣計算。
- 女性是支配者、管理者和領導者,在生產、生活中起主導作用。
- “天下為公”,財產屬公社所有,人與人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更沒有階級區別。享有共同居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