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覆亡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此后,清朝的國勢漸微,知識分子紛紛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有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
立憲派是康有為和梁啟超推動的,而革命派則希望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中華共和。
1894年,孫中山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904年,黃興于長沙成立華興會;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復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1905年,孫中山在成立同盟會之時,提出了“驅除粧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
光緒帝和慈禧皆去世后,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洋擔任監國攝政王。此時的清廷雖然也進行改革,妄圖實現君主立憲,然而內閣中的人都是皇族身份,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此時立憲派的人士也轉向于與革命派合作。
1911年,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同年10月,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發動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后紛紛宣布獨立。清廷緊急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并統領清軍鎮壓起義。袁世凱一方面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結果南北達成和議,決定推翻帝制。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于南京宣布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H,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制度正式結束。
理想與藝術的典范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圓明園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筑的高雅華貴,又有江南園林的婉約多姿,同時又汲取了歐式園林的精華,被法國作家雨果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
1708年,圓明園開始修建,康熙皇帝將其賜給皇四子胤禎。1723年,雍正即位后又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后來乾隆繼位,又對圓明園進行了局部增建和改建,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萬春園。至此,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此后,嘉慶和道光又對圓明園進行了修繕和改裝。
圓明園是清朝皇帝的避暑勝地,每到夏天,皇帝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I860年,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將其珍藏的文物洗劫一空,同治帝時欲修復圓明園,但因財政困難而被迫停止。八國聯軍侵華之后,又遭到官僚、軍閥巧取豪奪的毀滅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