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上海世博會觀后感作文。
如果說偉大的軒轅氏為我們開辟了華夏文明,那么,神農氏便為我們這一脈古老而又高貴的血統點燃了第一支邁向文明的火炬。
農業之于人類,猶同母親之于婆娩。當先民第一次磨就骨耦,第一次篩選岀稻谷的種子,第一次織成恢恢的魚網……農業便成了民族的存活基礎。
誠然,第二產業——工業是綜合國力的顯示,第三產業——旅游業、信息服務產業等的崛起更是國家騰飛的標志,但是,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日益銳減,卻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諸業,囊括了其他各產業的生產原料及人民的衣食來源。可以這樣說,農業是人類這個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第一環。這一環,對于上海,對于中國,對于亞非拉國家乃至全世界,不僅具有生態意義,而且更有極其深遠的政治意義。
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占人口總數大部分的是以耕種為業的農民,而這些農民中能像中國華西村那樣過日子的,大約只是汪洋中的幾星水沫罷了。對于大多數的農民來說,致富簡直就是白衣蒼狗、一枕黃粱而已。那么,提高農業水平,加重農業的舷碼,自然是使農村擺脫貧困、縮小與發達地區貧富差距的必然之路。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多艱的民生”,而生活的改善自然又是社會發展的保證,是社會穩定團結的前提。
綜上所說,農業是生態世界與政界乾坤的一把雙保險鎖,因此我認為將農業提出來作為世博會的主題有可能性,甚至我還認為,有其必然性。
如果上海有幸承辦這次世博會,并且我的提議有幸被采納的話,
那么我認為此會可以以這樣兩個問題作為中心,展開“輻射式”的多方面討論:一、農作物的產量如何提高,技術如何改進,向哪幾個方面重點發展。其中不僅可以就作物本性的改善進行切磋,同時也可以就土壤的鹽堿化問題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例如可以用以色列的“沙漠農業”作為誘發點進行討論。在此不再贅述。二、就近來的熱點問題——轉基因動植物作為食物的開發研究及其可行性與應用價值進行探討。這是一個大問題,是技術發展與自然本性的對峙而產生的一對矛盾。到時討論必然精彩紛呈。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小的設想。不論申辦世博會成功與否,我都希望中華民族與各國人民共同努力,超越神農氏,舉起新世紀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