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高中議論文800范文
我常這樣想:人與人為什么那么的不一樣呢?有人精細,有人魯莽;有人文雅,有人粗野;有人樂觀大度,有人多愁善感;有人思維活躍,有人頭腦僵化;有人奮斗不息,也有人碌碌無為……難道世界本來就是這一對對反義詞構成?難道這竟是天意?
帶著疑問,帶著思索,我在尋找答案。
(―)
也許是個人的生理形態存在著差異之故吧,女人感情細膩,男人豁達豪爽;小孩天真無邪,大人則成熟擅思;年輕人活力充沛,喜歡標新立異,老人們則機能日益衰退,辦事容易循規蹈矩……可是在同一類人中,就是一對李生兄弟間的性格有時也會相差很大!這又如何解釋呢?因此,我常覺得這個答案有些傻得可愛G
(-)
那么會不會取決于人所處的環境呢°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些與人類環境隔絕的獸孩不是毫無人的意識嗎?而和流氓惡棍相處久了的人,耳濡目染之下,不也會沾上令人心寒的惡習嗎?環境能扭曲人的天性,也能造就人的才干,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可是我覺得這個解釋似乎太重于客觀條件而無視主觀因素了。因此,又怕有片面之嫌。
㈢
會不會和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有關呢?一個從未讀過書的農家孩
子,他懂得坐在牛背上吹竹笛的樂趣,卻體味不到欣賞一篇奇文佳作的興味;一個只受過初等教育的人,他知道從離奇的情節中尋找精神上的刺激,卻不易看到高層次的精神折射岀來的璀璨光芒;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又孜孜向上的人,他就能領會到追求與探索之中產生的無窮樂趣。這個答案倒頗能吸引人,但轉念一想,社會上獨立自學的人成才的也比比皆是呀,所以又覺得這個答案依舊膚淺了些。
(四)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冥思苦想,頭腦里忽然跳出這樣的解釋:必定和各人的志向有關。有人活在世上總希望有所作為,能給后人留下點什么,也不枉了這一生,有人則覺得生命只有一次,不盡情吃喝玩樂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對人生的理解不同,所追求的生活之路自然殊異。這個答案確實更進一步,可我總覺得不盡如人意。
于是想了又想……不知哪一天,也許就在此刻,我真正理解了,這就是:答案是可以豐富多彩的。因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都不止一個。我們應該學會的是:如何在生活中總結問題的最全面、最準確的結論。
我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