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和《四庫全書》
紀旳(公元1724年一公元1805年),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紀曉嵐21歲中秀才,31歲考中進士,然后入翰林院庶吉士,授任編修。后來紀曉嵐受命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花費30年的心血將《四庫全書》完成。在主修期間,他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接著升為左都御史,深受乾隆皇帝的寵信。
公元1782年,歷經近十年時間,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后又陸續繕寫六份。《四庫全書》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000余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然而在編纂的過程中,很多古籍也被毀掉了。
《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氣勢最宏偉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大叢書,它囊括了乾隆以前幾乎所有的重要著作,許多珍本秘籍也因它的編修而得以保存。編修《四庫全書》是一項極為浩繁的工程,素有“千古巨制、文化淵藪”之美名。
史上最著名的貪官
和珅(公元1750年一公元1799年),鈕祜祿氏,字致齋,原名善保,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和珅生于乾隆十一年,曾兼任多職,封號為“一等忠襄公”。他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要職。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是乾隆皇帝最寵愛的十公主的駙馬。
和珅寵信之極、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
和珅身兼數職,位極人臣,自然有多種途徑聚攬錢財。他聚斂的財富之多,在歷代大臣中絕無僅有。至于他有多少財產很難知曉,然而有人估算約有十一億萬兩,當時清朝的國庫每年才有七千萬兩收入,而他做官還不到25年。
公元1799年,乾隆皇帝駕崩,和珅狼鐺入獄,最后在獄中被嘉慶帝以一條白綾賜死。至于和珅為何被殺,有兩種推論:首先是經濟原因。和珅富可敵國,“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其次,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就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