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與三藩的戰爭
明末清初,南方在三個藩王的統治之下:尚可喜為平南王,駐守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守廣西;吳三桂為平西王,駐守云南這三個人的勢力非常強大,尤以吳三桂為首。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尚可喜請求歸老東,但是他要求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朝廷中便開始了是否要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后,康熙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云南發動叛亂,并在次年開始率兵進攻湖南,攻陷常德、氏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還散發檄文,煽動反清。廣四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官員也紛紛叛清。緊接著福建的耿精忠也叛清。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云南、貴州、湖南、廣西、福建、四川六省陷落。然后陜四提督王輔臣、廣東的尚之信等人也接連叛清,叛亂延伸到廣東、江西、陜四以及甘肅等省。
三藩一反,整個南方都被叛軍占領,然而康熙帝并沒有被他們嚇倒,他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三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讓他們不要隨之造反。這時候,尚之信和耿精忠發現形勢于吳三桂不利,于是便投降朝廷了。
雖然吳三桂在開始的時候打了一些勝仗,然而后來的清兵越來越多,也越打越猛,而吳三桂的力量卻逐漸削弱。8年之后,吳三桂知道支撐不下去了,連悔帶恨地生了一場大病,最后郁郁而終。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云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瑞自殺。至此,清軍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臺灣和大陸的統一
鄭成功去世后,臺灣由其子鄭經駐守。清朝十幾年內曾經多次遣使和鄭經談判,然而鄭經都未應允。康熙認為和談不能解決問題,便決定用武力收復臺灣。
公元1681年,康熙在平定了三藩后,見臺灣內部因為鄭經病逝而發生內亂,于是決定收復臺灣。當時鄭經的部將馮錫范殺死了鄭氏的繼承人,改立鄭經12歲的次子鄭克壊為延平王。
公元1681年7月,康熙下詔“以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與將軍總督等統舟師進取澎湖、臺灣”。三年后,清軍占領了澎湖。鄭克壊投降,清軍進駐臺灣。收復了臺灣之后,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三縣,還在臺灣設一員巡道、一員總兵、兩員副將、八千兵力。澎湖也設有一員副將、兩千兵力。此時的臺灣正式與大陸成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