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奠基人
努爾哈赤(公元1559年一公元1626年),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他出生于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建立了后金政權,是后金第一位可汗。他的兒子皇太極稱清帝后,追尊他為清朝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之所以偉大,正是由于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清史稿》中記載:“太祖天錫(賞賜)智勇,神武絕倫。蒙難艱貞,明夷用晦。迨歸附日眾,阻貳潛消。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沈陽,規模遠矣。比于岐、豐,無多讓焉。”
這里面的太祖就是努爾哈赤。他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年輕時曾經投靠在李成梁的部下,用6年時間統一了女真內部,并建了后金政權。此后,他創立了八旗兵制,嚴格訓練軍隊,使之成為紀律嚴明的勁旅。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書”為借口起兵伐明。他親自帶領兩萬精兵進攻撫順,寫信給明將李永芳勸其投降,李永芳聽從。明遼東巡撫派兵救援撫順,也在半路被后金士兵打垮了。努爾哈赤毀了撫順城,然后帶著大批戰利品回到赫圖阿拉。當時明神宗在位,他聽說后大怒,派楊鎬為遼東經略討伐努爾哈赤。
公元1619年,楊鎬率領10萬人馬分四路出發,進攻赫圖阿拉。H中,北路是開原總兵馬林,南路是遼陽總兵劉鋌,中路左翼是山海關總兵杜松,中路右翼是遼東總兵李如柏。
楊鎬本人則坐鎮沈陽指揮。當時的明軍號稱擁兵47萬,而后金的兵力不過6萬有余,努爾哈赤先集中兵力對付中路的杜松,結果得勝,后來努爾哈赤乘勝追擊,先后打敗北路的馬林、中路的李如柏和南路的劉鋌“討伐努爾哈赤的軍隊只堅持了五天時間就損傷大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薩爾滸大戰”。此戰過后,努爾哈赤遷都到沈陽,改稱沈陽為盛京。從此,后金成為明朝最大的威脅。
“七大恨書”的內容
努爾哈赤起兵伐明之初,便公開宣布“七大恨書”,開始了艱辛的清王朝創業過程。“七大恨書”的主要內容如下: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為一恨;明朝偏袒葉赫、哈達,并欺壓建州,為二恨;明朝強迫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違反雙方劃定的范圍,為三恨;明朝派兵包圍葉赫,抗拒建州,為四恨;葉赫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其中緣由有明朝的支持,為五恨;明政府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耕種的柴河、三岔和撫安三地,且不允許努爾哈赤收獲莊稼,為六恨;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并在建州魚肉百姓,作威作福,為七恨。
這“七大恨書”主要反映了民族仇恨,是努爾哈赤煽動部眾反抗明朝的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