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宋應星(公元1587年一公元1666年),中國明末科學家,字長庚,漢族,奉新(今屬江西)人。公元1615年,宋應星舉于鄉。1643年,他任江西分宜教諭,后來又任福建汀州推官、安徽亳州知州等職。明朝滅亡后,宋應星棄官歸里,終老于鄉。
明朝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生產技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宋應星在江西分宜教諭任內著成《天工開物》一書,成為其代表著作。他的著作還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畫音歸正》和《卮言十種》等,但今已散佚。
公元1637年,明帝崇禎在位,《天工開物》初刊。這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古代中國漢族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后人稱其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則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在這本書中,宋應星強調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豐富的一部讀本。這本書更多地著眼于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發展狀況。
中國旅游日的來源
徐霞客(公元1587年一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他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他的著作有《徐霞客游記》,他也因為自己傳奇的經歷而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的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云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
他走遍了中國的黃山、泰山、普陀、天臺、雁蕩、九華、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臺、阻山、衡山、九異等名山,游覽了太湖、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歷時三十多年,記下天臺山、黃山、雁蕩山等名山游記三十多篇。另外還有《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遺有六十余萬字的游記資料。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在去世前囑托他的外甥季夢良整理原稿,后來季夢良、王忠紉將他的手稿整理編輯成書。它成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較詳細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
科學家李約瑟說:“《徐霞客游記》讀來并不像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記載石灰巖地貌的著作,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他比歐州最早對石灰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進行系統分類的瑙曼早兩百多年。”
《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