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大儒”王陽明
王陽明,即王守仁(公元1472年一公元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余姚市)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
王陽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繼承「陸九淵的“心學”,成為其集大成者。王陽明學識淵博、才能出眾,他不但精通儒家、佛家和道家,還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曾經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故稱之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王陽明的文學成就也很高,《古文觀止》中收錄了他的名篇《瘞旅文》《教條示龍場諸生》。《四庫全書》中有評論曰:“守仁勛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除此之外,王陽明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他是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主。王陽明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施耐庵(公兀1296年一公兀1371年),揚州府興化(今江蘇興化)人,原名施彥端,又名子安,字彥端,原名耳,別號耐庵。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老師。
施耐庵生于蘇州閶門外施家巷,也曾入仕錢塘,然而因與當時蘇州的抗元起義領導人不合,所以避戰亂而遷居興化一帶。他博古通今、才氣橫溢,對于詩詞歌賦、天文地理、醫卜和星象等無所不通。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水滸傳》。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泊起義的故事,后來這些人接受招安、四處征戰,最終以失敗告終。
《水滸傳》由施耐庵著,羅貫中編次,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該書的版本眾多,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深刻地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并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