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李時珍(公元1518年一公元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薪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嶄春縣薪州鎮)人,漢族。李時珍出生于醫藥世家,祖父和父親都當過醫生。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對藥草很有研究,也許是因為受父親的影響,李時珍從小就和小朋友們一起上山采藥。時間久了,李時珍便認得很多草木的名稱,并知曉這些草木的功能,漸漸地,他的醫藥知識也豐富起來。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他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此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本草綱目》出版以后,一直流傳到全世界,并被翻譯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多種文字。李時珍的這部著作在世界醫藥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也為推動世界的醫藥研究事業做出了杰岀的貢獻。
民間工商業的繁榮
明朝在當時世界上是商業大國,不論是鐵、造船、建筑,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遙遙領先的,產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商業還出現了一大特點,隨著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官營卻不斷萎縮,這種轉變并沒有花費多少時間,而且變得更為徹底。
從明朝初年到明朝后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其他手工業生產都發展成了民營體制,并擺脫了國家官府的控制。
明朝晚期,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的西方強大,這時出現了大批富甲商人,其中尤以巨富沈萬三為最。當英國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是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的事。例如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其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遠遠超過了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