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清流:東林黨人
明神宗在位48年,前10年由于有張居正輔國,因此政治較為清明,而張居正死后,明朝逐步走向黑暗。明神宗在執政的后30年內幾乎不上朝,和大臣隔絕。
明朝末年,東林黨名聲大震。東林黨的領袖顧憲成原為吏部郎中,公元1594年他因不滿政壇黑暗而辭官回到老家無錫。無錫原來有東林書院,是宋朝學者楊時講學的地方。顧憲成將其重新修復,和他的一些好友在里面講學。在講學之余,他們還議論國事。一些在野的士大夫聞聲相應,而朝廷中那些正直的官員也在京城里應和。
顧憲成領導的東林黨人政治傾向十分明顯,就是改良政治,反對宦官當權、貴族橫行和官員貪腐,要求整頓吏治,然而后來隨著宦官魏忠賢的權勢日漸擴大,東林黨人慘遭屠殺。
公元1624年,東林黨人楊漣首先上疏魏忠賢的二十四大罪狀,一時響應者眾多。第二年,魏忠賢則逮捕了東林黨的多個領頭人物,使他們入獄被害。此后,魏忠賢又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等七人,幾乎將東林黨人斬盡殺絕。
自此之后,魏忠賢領導的閹黨勢力更加壯大,總攬內外大權。崇禎帝繼位后,開始除掉閹黨,魏忠賢被處死。不過,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爭斗直到明朝滅亡才停止。
李自成領導的起義
李自成(公元1606年一公元1645年),原名鴻基,世居陜西米脂李繼遷寨,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李自成幼年時期曾經給地主牧羊,后為銀川驛卒。
公元1629年,李自成參加闖王高迎祥的部隊,成為一名闖將,不但勇猛,而且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后來高迎祥死,李自成繼稱闖王。
李自成起義時期正值明朝末年,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部下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農民階級的歡迎,一時間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
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并乘勝進占西安。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頓政權,年號永昌。不久之后便攻克北京,推翻了大明朝。然而李自成入京不久,多爾袞就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將其擊敗。李自成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公元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