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輔張居正改革
萬歷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了重振大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和國防等方面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革。當時的明朝統治者明神宗已經意識到明朝局勢的危機,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張居正(公元1525年一公元1582年),湖北江陵人,徐階的門生。明穆宗在位的時候,張居正因為才能出眾得到了他的信任。公元1572年,明穆宗駕崩,太子朱翊鈞即位,也就是明神宗。明神宗在位的時候更加重用張居正,任命他為明朝首輔。
張居正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公元1573年11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從內閣到各級衙門,層層考核,以決定官員的去留、升降和罷免。他覺得貪官不能用,瀆職官員不能用,庸官也不能用。按照這樣的整頓標準,三個多月就裁掉了六千多人。張居正用人要德才兼備,若是兩者只居其一,就選才不選德。
第二步,在經濟方面進行革新。張居正讓當時著名的水利學家潘季馴督修黃河,使得黃河不再南流入淮。這樣一來,“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而漕河也可以直達北京。在此期間,他還開始清査全國的田畝數,重新繪制魚鱗圖冊。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土地丈量完畢,全國田地為701萬頃,比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增加了兩百多萬頃。同時,他大力打擊當時貴族、地主等隱瞞田地數目的行為,使得明朝的田賦收入大為增加。
第三步,在軍事方面進行改革。張居正派戚繼光守薊門,派李成梁鎮遼東,同時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了“敵臺”三千余座。他還和鞄鞍俺達汗進行茶馬市貿易,并采取和平政策。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明朝和軸鞄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由于北方避免了戰爭的破壞,農業生產也得以發展。
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1435年,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干政,當時張太皇太后一直限制這位宦官的權力,但是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王振便開始獨攬大權,而此時明英宗只有15歲。此后,很多明朝老臣去世,王振更是肆無忌憚,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而明英宗則一直對王振信任有加,王振非常得勢,擅權七年間,家產計有金銀六十余庫。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教唆明英宗親率50萬大軍征伐蒙古軍,然而大軍離開燕京后,糧草不濟,兵士勞頓,屢戰屢敗。
8月初大軍至大同,王振得知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讓明英宗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河北張家口懷來縣)時,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就連跟隨出征的大臣也有五十余人陣亡。明英宗被包圍后成了俘虜,將軍樊忠聞此事件大怒,殺了王振。這次事變史稱“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