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人先后七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途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真臘、古里、蘇祿、彭亨、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和忽魯謨斯等。鄭和最遠曾經抵達了非洲的東部,紅海、麥加,有可能也到達了澳大利亞、美洲和新西蘭。
鄭和此行不但加深了明王朝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還對中國文明的傳播起了積極的作用。鄭和下西洋比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和達伽瑪等人早了約一世紀,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此外,他也比迪亞士赴非洲早57年。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歷時最久、船只最多、海員最多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早了幾十年,是中國明朝強盛的直接表現。
明孝宗的弘治中興
明朝至明憲宗時期,吏治腐敗,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桂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是一位賢明之君,即位后便“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得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后人稱其為“中興令主”。
明孝宗的改革方向首先指向了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明孝宗將他們有的罷免,有的逮捕治罪。此后,他選賢舉能,重視人才,對能臣委以重任。
明孝宗在位期間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他對宦官也嚴加節制,還命令錦衣衛與東廠謹慎行事,用刑寬松。
除此之外,明孝宗還是一位提倡節儉的皇帝,他從不大興土木,也為人民減免賦稅。
明孝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他的治理下,弘治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裕,被稱為“弘治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