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永樂大典》的盛況
《永樂大典》編撰于明成祖朱棣執政期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共2293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大英百科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收納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之作。后來《永樂大典》慘遭浩劫,其中大多亡于戰火,今存不到800卷。
公元1403年,《永樂大典》第一次開始編纂,參與者達到147人,有解縉、胡廣、胡儼和楊士奇等,此次編撰用了一年多的時間。1405年,明成祖再次下令召集大批繕書人對《永樂大典》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這一次參與的人數已經無法統計。
參與編纂《永樂大典》的人生活條件優越,在皇家藏書處文淵閣不遠的崇里坊等地居住,每天早晚提供給美味佳肴和水果,還有膏火費。而參加編修的官員可以免朝,待遇也相當優厚。當時就有人用“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咸集于京師”來形容《永樂大典》編纂時的盛況。
《永樂大典》所收集到的書籍除了經、史、子、集以外,還包括佛藏、道經、戲曲、小說、工藝、醫藥、志乘、雜史等,被編入者達七八千種之多。永樂五年,它終于定稿,明成祖非常滿意,認為它是前所未有的巨著,并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這本巨著不但使中國先進的科技和文化名揚天下,也讓明成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明初的永樂盛世
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在他的治理時期,明朝武功昌盛。
明成祖先是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此后又先后五次親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軸鞄與瓦剌。后明成祖冊封瓦剌三王,使其與粧題對立,等到瓦剌興盛后又助粧鞄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立強大。
于1406年和1422年,明成祖兩次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對于女真等部,明成祖釆取安撫政策,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于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并同時安撫位于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
對外,明成祖一改明太祖時期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于1405年派鄭和下西洋,此后數十年內,向各國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擴大了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在文化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宣告完成。
永樂年間天下大治,并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因此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