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奪權
朱棣(公元1360年一公元1424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鰹郷元璋的四子,原廟號“太宗”,后由明世宗嘉靖改為“成祖”。朱棣出生后正逢亂世,io歲時受封為燕王,指揮了朱元璋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并取得大勝。
朱元璋死后,孫子朱允蚊繼位,后稱建文帝。
建文帝是一位文弱的書生,沒有治國的經驗,更無韜略,然而卻一心想著實行理想的仁政。弱君當朝,各個藩王的勢力很強大,他們還都是建文帝的叔輩,擁有軍政大權。建文帝對此深感不安,他采取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削藩”建議,想以此來鞏固皇權。燕王朱棣早有異心,當建文帝接連廢去了幾個藩王的王位后,他便私下里訓練將士,決心對抗中央。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攻打侄兒建文帝,直到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登位,改元永樂,這場戰爭才結束,歷時4年之久,后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發生后,建文帝的許多大臣被殺,而他本人也下落不明,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謎團。
方孝孺之死
方孝孺(公元1357年一公元1402年),方克勤的兒子,自幼聰敏機智、才學過人。方孝孺是建文帝身邊最親近的大臣,他滿腔的熱血和才華直到建文帝即位后才得以展現,建文帝一心想讓方孝孺幫助自己建立一個理想的仁政王朝。方孝孺也將建文帝視為自己的知遇之君,忠心不二。
朱棣稱帝后,除掉了建文帝身邊的許多人,他本想殺掉方孝孺,然而謀士姚廣孝曾經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稱“殺了他,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朱棣應允。朱棣派人讓方孝孺來見自己,然而方孝孺閉門不出,天天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后來他還穿著喪服在朝廷內大哭。朱棣勸他歸順,他不為所動,結果被關到獄中。
后來朱棣想擬寫即位詔書,有人舉薦方孝孺,朱棣就將他從獄中召來,然方孝孺仍舊啼哭不止,也不寫,朱棣非要他寫,他就執筆寫下了“燕王篡位”四個字。朱棣大怒,要株連方孝孺九族,方孝孺稱“十族都不怕!"
就這樣,朱棣在登上皇位的第八天,在南京的聚寶門外(今南京中華門)開始對方孝孺株十族。這其中共有873人被處死,關進監獄和充軍的也有數千人。
這就是亙古未有的“滅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