幵國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一公元1398年),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明朝開國皇帝。他是繼劉邦以來的第二個布衣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困,曾為地主放牛。公元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幾年后就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公元1356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公元1368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改元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朱元璋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他治軍嚴明,選拔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他還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主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逐步結束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平定了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
1380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穩固自己的統治,殺掉了丞相胡惟庸,廢除丞相這一職位,沒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
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溢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統御全國的戰略
公元1357年,朱升為朱元璋謀劃了一個非常有智慧的統御全國的戰略,即“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正是這個謀略,讓“家無立錐地,身如蓬隨風”的朱元璋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從一位布衣成為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高筑墻”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建立一個強大而鞏固的戰略根據地;另一方面也指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從第一方面而言,戰爭是人力、物力的較量,而人力、物力需要的是牢固后方的補給,因此建立一個強大而穩固的根據地是站穩腳跟的基礎。強大的武裝力量不但可以用來防衛,而且能用來進攻。
“廣積糧”的意思是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朱元璋的根據地位于江淮之地,當時自然災害頻發,雖說江淮原本是富庶之地,但糧倉早已空空如也。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采取了“且戰且耕”的政策,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還將民間的壯丁編為民兵,農時耕種,閑時練兵。這一政策不但為軍隊解決了糧草問題,還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得朱元璋大得民心。
“緩稱王”是指不急于稱王,避免過多樹敵,成為眾矢之的。朱元璋減弱了各路大軍對自己的關注度和注意力,保存了自己的實力,積蓄了更多的力量,從而求得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