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瓷業中心
元代中期,青花技術更加成熟,品種也更加繁多。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主要是用氧化鉆作原料,在陶胎上描繪紋樣,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白地藍花,屬釉下彩繪。
青花瓷最早岀現在唐宋時期,到了元朝趨于成熟,明清時期達到頂峰。青花料具有很多優點,比如著色力強、呈色比較穩定、色彩鮮艷明麗等,所以青花深受中外人士青睞。它一問世便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暢銷貨。中國的青花幾乎成為中國陶瓷的代名詞。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這以景德鎮制作為代表。
景德鎮青花制作精美,而流傳下來的極少,所以非常珍貴。元青花開辟了從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它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和中華民族傳統非常相似,的確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元青花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中國天文儀器的飛躍
簡儀是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因將結構繁復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稱“簡儀”。這種儀器的結構和使用都比渾儀簡單,除了北極星附近以外,通過它觀測整個天空一覽無余。
簡儀由兩個相互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面平行于地球赤道面,被稱為“赤道環”;另一個圓環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它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稱作“赤經雙環”。
雙環中央夾著一根裝有十字絲裝置的窺管,這相當于單鏡筒望遠鏡,可以繞赤經雙環的中心轉動。觀測的時候,將窺管對準某顆要觀測的星星,然后在赤道環和赤經雙環的刻度盤上直接讀出這顆星星的位置值。支撐整個觀測裝置的是由兩個支架托著的正南北方向的金屬軸,就是這個金屬軸保持著整個裝置的北高南低的形狀。
簡儀的創制是我國天文儀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的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了與之類似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