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冠冕”趙孟頫
趙孟頰(公元1254年一公元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還懂得經濟和繪藝。他在書法和繪畫上的藝術成就最高,開創了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趙孟頫的繪畫成就極高,他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樣樣精通。不僅如此,他的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趙孟頫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這樣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艷瑣細轉向質樸自然。他還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得繪畫的文人氣息更濃、韻味更強。另外,他還強調畫家的寫實基本功以及實踐技巧,克服了以往“墨戲”的陋習。
《元史》中記載:“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而他還被稱為“王羲之二代”。
紙幣使用的成熟和發展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的國家,這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
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稱帝后,想效仿宋朝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然而卻遭到了大臣的反對,認為銅錢乃華夏陽明政權之用,北方草原屬于幽陰之地,因此應當使用紙幣。忽必烈認為有理,便決定用紙鈔而不用銅錢了。
元朝紙幣的流通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是中統鈔、至元鈔和至正鈔。其中,中統鈔流通時期幣值最為穩定;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后經過了36年;而發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至正鈔。
元朝紙幣的最大特點是可以長期大量地發行和流通。元朝的疆域遼闊,紙幣攜帶方便,且當時商業發展迅速,紙幣的流通更加廣泛。
元朝的紙幣制度是我國自宋金以來紙幣制度的延續和發展,元朝還出臺了相關法律《至元寶鈔通行條例》來保證紙幣的制作、發行和流通。這些都使得元朝紙幣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同時也對我國古代紙幣制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