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四大家
“元雜劇四大家”指的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鄭光祖。他們分別代表了元朝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一生以雜劇的成就最大,共寫了60多種作品,今存18種,最著名的是《竇娥冤》。他的雜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大多是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丑惡,歌頌人民尤其是青年女子的反抗精神。
白樸,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噢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的劇作大多是取材于歷史傳說,劇情多為才人的故事,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墻記》等。
馬致遠的《漢官秋》是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寫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在這部劇中,馬致遠塑造了王昭君的愛國主義思想,并抨擊了皇帝身邊大臣的昏庸。另外,他的代表作還有《薦福碑》《青衫淚》等。
鄭光祖的作品題材多為描寫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和歷史故事,代表作是《倩女幽魂》和《王粲登樓》。《倩女幽魂》描寫了一段離奇的人鬼愛情故事。在此劇中,鄭光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堅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
明清北京城的原型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在元朝國都大都城的基礎上建立的,而元大都是唐朝以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公元1214年,蒙古軍逼迫金國從北京(當時稱中都)南遷到開封后,第二年,成吉思汗便將中都改為燕京。后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又將燕京改稱為中都。
公元1267年,忽必烈開始在中都東北部修建新的都城,叫大都。
大都城一共有十一^門,其中的和義門、平則門也就是后來的西直門、阜成門;崇仁門、齊化門是后來的東直門、朝陽門;其他的如安貞門、光熙門等名到現在還在沿用。皇城在大都城內南部的中央,包括宮城以及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和南海)、萬歲山。皇城正南門叫麗正門,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門。
大都城的布局是依照《周禮?考工記》里的規則設計的,城門及宮殿名稱也多來自《周禮》。大都城的街道布局規整,均為正東南西北走向,而小巷命名為“胡同”,直到現在北京中的小巷仍稱為“胡同”。
元大都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座依照預先整體規劃平地興建的都城,也是13世紀至14世紀世界上最雄偉、瑰麗的城市之一。同時它的建成也是我國城市建設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