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母親河作文題目
記得有首歌中唱道:“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錯。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
的確,長江與黃河是中國的兩條巨龍,長江與黃河曾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長江與黃河曾經是炎黃子孫的象征。
宋代詩人陸游曾描寫長江像幽深不可測的水晶叢林,藏著大自然的秘密。九華山下的江岸,萩花如雪,江里“巨魚十數,大如黃犢,出沒水中。每出,水輒激起沸白成浪。”那樣一條堂堂大江,廣闊而深沉,原始而神秘。
黃河,中國第二條大河。古代詩人曾留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佳句來贊美黃河。那樣一條滔滔大河,博大而雄渾,豪壯而高亢。
但是,昔日的長江與黃河今已不復存在。
今日的長江每年向東海傾吐數億噸泥沙,瀕臨長江的揚州市,每年都要把占流域總量第七位的工業廢水朝她潑去。面對這樣巨大的污染,長江何以潔身,如此巨量的廢污水,長江的軀體何以承受?長江被嚴重污染,長江所有的港口,從重慶、武漢直到上海江面全蒙上塵埃和煤屑,飄浮著塑料瓶和白色飯盒。如果說毛澤東主席健在,再游長江,相信不可能再吟出“勝似閑庭信步”這樣的詩句。
母親河在她剛走出高原峽谷,尚沒有從容地邁開步伐時,就變得滿目污穢。一路之上,她遍體鱗傷;一路之上,她在流淚。
我們對母親河的不孝和傷害,難道還不夠嗎?
今日的黃河更是慘不忍睹,黃河現已成為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逢洪水期沙量就多達每立方米600公斤。中上游的植被稀少,土質疏松,植被遭到毀滅性破壞的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根源。人們在一點一點地破壞植被,水土在一點一點地流失,孰不知"禍患常積于忽微”啊!
據1997年5月26日《光明日報》和同年9月30日《人民日報》報道:自1972年以來黃河多次出現斷流,1996年利津斷流長達136天,1997年9月以前便已斷流169天,以至有老百姓吟道:“白日依山盡,黃河不入海”,“黃河之水天上來,為何奔流不到海「1997年6月5日《光明日報》報道:目前黃河流域水污染程度已居全國七大江河第二位。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的順口溜說出了中華兒女心中的隱痛。
中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曾有過一座盛極一時的綠洲芳城——樓蘭城。后因缺水而日趨凋零,終成一片廢墟。樓蘭從一個水網交織的富庶綠洲,絲綢之路上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樞紐,而淪為無人區和“死亡之海”,主要是孔雀河斷流的結果。
長江、黃河是否意味著下一個“樓蘭”正在孕育之中呢?
在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中興起的中華民族,到公元21世紀是否將遭受“山窮水盡”的威脅呢?
治理長江、黃河是功在當前,利在千秋的大事。人們呀,還等什么呢?非等那把高懸的“達摩克斯之劍"齊頸而下嗎?人不治水,水先治人!
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我們怎樣才能走出歷史的誤區,不讓長江、黃河的悲劇再重演呢?我們怎樣才能使長江、黃河重新成為我們的驕傲,成為新世紀中國的財富?
人,是問題。人,也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