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有創意的旅游作文題目
昏暗的燈光,映襯著端莊的面龐,她目不轉睛地凝視著眼前這只西周時期的三足大鼎只體質厚重的青銅寶器:灰黃色的表面已顯斑駁,留下了歷史滄桑的痕跡;三條短而粗壯的鼎足,描繪的都是獸面紋,給人以堅實、穩健的感覺;鼓鼓的鼎腹中,刻有銘文,字跡已經模糊;旁綴兩只方形巨耳,鑄有饕饗圖案,古樸、凝重。
這便是姐姐仰慕已久的“大克鼎”,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姐姐如癡似醉地迷戀著它,了解著它。她曾告訴我「大克鼎”,高93」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上有銘文290字,敘述的是貴族克一家三代人,受西周恭王、孝王恩寵的史實。它是青銅器鼎盛時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更是炎黃子孫的不散之魂。
“1890年出土于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任村,潘達于女士捐贈。”鼎前的文字介紹映入我的眼簾。事實上,潘家三代為保住中國魂,把生死置之度外,全力與日本侵略者周旋的事跡,更顯示了“大克鼎”的真正價值。如今,它披戴一層歷史車輪揚起的紛紛塵埃,佇立在正館中央。我相信,在此駐足過的人都會為中華之堅韌而感動,為歷史之凄楚而悲嘆。但像姐姐那樣為它立志考古的人恐怕也是罕見的了。
對此,我也疑惑不解。姐姐是個人見人愛的乖園。秀氣、文靜,成績又出眾,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然而,柔弱的她面臨高考,竟還會迷上“大克鼎”,愛上考古學,現已高二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她會為我日后選擇專業上一堂怎樣的課呢?
她的決定是要付岀相當代價的。飽經風霜,“老三屆”的父母,已嘗盡了漂泊的滋味,他們早就為姐姐定下了復旦國際金融系的目標。金融、考古,兩個天懸地隔的專業竟在此相遇了。而姐姐在“斗爭”面前卻異常冷靜,因為她的心已飛進了北大考古系。
“按儂的水平,勿要講逬'香港大學',拿全額獎學金也完全沒問題的。年輕人,為啥勿出來闖一闖呢?”香港的姑姑也不止一次地來電來信,勸她赴港求學。這次說姐憨,下次說姐傻,終究沒能動搖姐姐的決心。誘惑也好,關心也好,姐姐一律將它們埋在心底。她,依然故我。
面對money與relax的召喚,姐姐只是冷眼一掃;對于沉寂而艱辛的考古學,她卻舍身追隨。因為她有自己的觀點……
于是,我又想起了〈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一篇對她頗有啟迪的散文。她總是說,余秋雨的點評,一語道破,鞭辟入里。那老道王圓箓,一個歷史的功臣,文化的罪人。對他的褒揚與埋怨,最終只能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中國太缺考古人才了!”姐姐嘆息著。
當人們紛紛向余純順投去欣羨贊嘆的目光時,姐姐又是輕輕一、嘆。她說,同樣葬身沙漠,彭加木才是真正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圓滿句號的人。彭加木抱病工作,為的是尋找人類的財富。而余純順只是一味地用自己的“財富”去實現個人的生命價值,他并沒有創造財富。社會更需要的是彭加木,而余純順只能是一個精神上的點綴!姐姐,難道你就此追隨彭加木的步伐,今生不悔?!
夜上海,輝煌燦爛,如同一輪圓月鑲嵌在浦江兩岸。姐佇立陽臺上遠眺這大都市的風光,人民廣場中心,矗立著一座現代化建筑,天圓地方,巍殲壯觀。這就是被一名外國建筑家稱作“本世紀最后絕唱”的“上海博物館”。無私的上海人民把這塊黃金寶地留給了“上博”,留給了“大克鼎”。而姐姐將把她的少女時代留在上海,離開生她養她的黃浦江,為她所鐘情的考古事業浪跡天涯。我看到了新一代的“上海精神”。我將把“大克鼎”的照片寄給姑姑,告訴她姐姐情鐘“大克鼎”,告訴她好兒女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