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以旅行為話題的中考滿分作文
這幾日,大約是看了電視劇《包公〉的緣故,心里頭總想著故鄉合肥的包公祠——我鐘情厚愛至今的一座小祠。若問我喜歡它什么?小。為什么?因為我深知,這“小”字里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不過,當初包公祠建成的時候,我并未就如此鐘愛°我非但不愛,而且還暗自埋怨。是埋怨這小祠嗎?不是。我是埋怨建祠人,為什么不造大一點兒呢?難道包公不夠資格嗎?我暗地里把建祠人埋怨了個苦,就懷著不滿的心情一游包公祠。
從家里步行來到包河的西南岸,隱隱可以看到一座青瓦白墻的寺院,這就是包公祠。當它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覺得它是那樣令人不快:祠門很小,只可容3人并肩而入。門左右沒有雄踞的石獅子,門楣、門框也光禿禿的——橫批、楹聯全沒有。從建筑藝術上著眼,這一切都是毫無氣派的。它不如靈隱寺的清幽典雅,也不似岳王廟的古樸肅穆,不過,它卻給我一個印象:簡潔明朗。這或許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吧!然而,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會與自己有同感的,可為了瞻仰這光昭古今的清官偶像,誰去計較建筑上的好壞呢?看,我的想法被證實了——游人很多。
我進了祠門,發現天井也不大,松軟的土地上落葉、紙屑全無,滿目潔凈,連五臟六腑都似乎被洗凈了,舒泰極矣。舉目右看,就見前面閃出一株老槐,雖然枯葉兒落盡,卻依然舒展滿是瘡痍的胳膊,似乎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壯志呢!
記得一般寺廟的正殿內除了供奉的偶像外,還應有香案、香爐等物件,或是把供奉之人生前的儀仗搬來以壯威勢。可是,這里并沒有這些擺設,看上去倒也不覺得空,這或許是殿堂太小,游人太多的緣故吧。正殿里獨塑一尊高大的包公像,就建筑設計師而言,其用心是良苦的。
我想:如果正殿里塞得滿滿的,那么我們見到的將不是一個清官的偶像,而是一個供在廟里的神像。《宋史》中說包公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看來,那時倒坐南衙的包龍圖與如今供奉在小祠的包龍圖一樣,都是不屑于講排場的!
正殿的兩扇隔門大開,邁過門檻,就覺得殿內光線很弱,但從門外照射進來的陽光卻滿可使塑像清晰地映入我的眼簾。就見這位婦孺皆知的包公端坐正中,渾身都是青灰色的,頭戴相貂,身穿蟒袍,腰橫玉帶。生就一張四方臉,額下飄灑長髯。“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這話看樣子不假,在包公的臉上連一絲笑容都找不著,眉頭微蹙,眉宇間隱含著一股剛正之氣,那對虎目更是神光暴射,不怒自威。這樣子真令我有些駭怕,同時對他的敬仰之情又增添了幾分。《宋史》贊包公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如今看來,信夫!
我在塑像前佇立良久,忽然間,我想到了雕塑家,包公祠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應該歸功于我們的雕塑家,沒有他們的精雕細琢,哪會再現人民心中執法如山,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呢?也正是他們的精雕細琢,使我感到這不是祠堂,而是公堂,包公并非一人端坐,而是有許許多多豪杰義士幫他問案。
步出正殿,舉目東望,包河波光粼粼,恬靜安謐。“包公,清正如水呵!'‘我沉吟著,帶著一絲濃濃的依戀走出了祠門……
“包公,清正如水呵!”這句話我如今又反復叨念著,叨念著。我還會像當初一樣埋怨建祠人嗎?不,永遠不會。因為我在想,這正殿之“簡",祠堂之“小”,或許是為了反襯包公品格之高尚,行為之廉潔呢!
呵,小小包公祠,你留給我們一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