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旅行作文的新穎題目
清晨,我們一行人懷著好奇的探究心來到位于烏鎮西北的一條早市集貿街,想領略江南小鎮的百姓晨曲。
這是一條老街,只有上海老式弄堂的寬度,街兩邊盡是式樣古舊的老房子。那是一種純木質的房子,不很大的屋子卻有扇極高大的門,窗戶不大,屋內很暗,一般皆為兩層。木質的樓梯看著就有些搖搖欲墜,走動時更是吱吱作響,整幢房子給人一種飽經風霜、岌岌可危的搖曳感。伸手撫摸這黑黝黝的斑駁木梁,那一道道由于長年風吹雨淋而成的溝壑凹凸仿佛一個年邁長者的深深皺紋,它已無聲無息地證明了它的歷史年華,那么遙遠而深重。
老街挺長,彎彎曲曲的,似乎不是一條刻意的街,而只是夾在一幢幢老屋間不經意的石板小路。早市在老街后端,攤位設在沿街木屋里,貨品從吃的到用的也可謂應有盡有了。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發覺這兒的人們似乎彼此皆熟識,擦肩而過都頷首示意,沒有過多的寒暄,卻很顯默契的鄉鄰之情。
這兒的早市與平日所見差異不大,同樣有聲調不一的吆喝聲,你來我去的討價還價,亦有煎炸烘炒的油煙味,帶些嘈雜而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那么現實、自然地將你引入小鎮生活。我免不了受香味的誘惑,上小吃攤去一飽口福,想領略一下與上海“四大金剛”口味有何不同?可是,只容在口,不容言傳噢。
記得兒時常隨爺爺光顧“茶館店”這個名符其實的百姓“信息交流站”,聽老人們談政事、說古今、聊家常、侃新聞,雖然還不很懂,卻一樣津津樂“聞”。上海灘的別致一景“茶館店”似已在現代經濟大潮中悄然隱退,而今天我又在烏鎮老街覓見了它,久違了。
茶館設在拄著大梁的高敞的老式大堂內,桌椅是已很少見的木桌、長板凳,燒茶水的是哧哧冒著熱氣、半人高的大壺爐,感覺那么陳舊甚至有些許壓抑。大堂內坐的皆是年過半百極純粹的農村老者,穿著老式對襟布衫,黑瘦而硬朗。
他們彼此不溫不火地交流著昨夜的球賽、今晨的天氣、某家的孫兒……諸如此類。那一張張布滿魚尾紋的寫滿經歷的面容,一只只積著厚厚的褐色茶垢的杯子,再次讓我看到了歲月的年輪。老人們那么平靜和諧地品茶、交談,絲毫沒有都市人清晨的匆匆又匆匆,這實在讓人驚詫又羨慕。
或許他們的生活并不富裕,也從未見過小鎮外的精彩世界,可他們活得踏實、自在,只因為自己有著甘于平淡的生活方式。想起上海老人們的早晨,有打拳的、養鳥的、擺譜下棋的,還有散步、跳舞的,似乎比小鎮老者更現代與舒適,只是相同在于都過得安詳快樂,也許老了便無所求了罷。
很想邁入茶館,呷一口冒著泡的茶水,享受一下老人們的安逸富足,只是覺得像我這樣不經世事的少年介入,會破壞這畫面的和諧;我很想舉起相機照下這幅圖畫,突又覺得彩卷與這份平淡太不相稱,呵,讓這張微微泛黃的黑白照片留在我的心頭,讓我用心祝福小鎮的老者
路過老街盡頭的石拱橋,我在橋頂俯瞰老街上的人,老街旁的屋。小鎮平凡的一天就這樣開始,陽光照進了老街,照到了老屋,投下一片影。同一片天空下,陽光照得進老街,風雨吹拂過老街,那么都市的現代風云呢?老街的茶館、斑駁的木屋、曲折的石板小路還能存在多久呢?小鎮的人們是否永遠甘于這樣的陳舊與淡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