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描寫浦東作文
人們在兵荒馬亂中期盼文化,在世俗實務中呼喚文化,在社會轉型中寄寓文化,都是因為它能給人們帶來一種整體性的精神定位和精神路向。
——余秋雨《霜冷長河〉
生活?文化
浦東對我而言可謂既親近又陌生。當走近浦東時發現,她很年輕卻蘊含著太多道不清的能量和潛力,成為世界的一個奇跡、亮點。
浦東曾經人杰地靈。誕生了張聞天、黃炎培、宋慶齡這樣的政治文化名人。而我在十年前,只知身邊的人變得只談論股票、賺錢。曾經的文化風景又在何方?浦東人難道就這樣隨風浮躁,遠離了文化?
浦東不甘心。
浦東人永遠有不甘和爭先的精神,永遠站在一個風浪口。浦東人不是只靠闖勁和一腔熱血才有今天的發展。文化的意念已在活力下蔓延、蘊育。浦東人心中有了文化的萌動,淳樸的浦東人總是認真地從基本做起。人們流行起了“充電”,有良好的文化知識才能適應浦東發展的節奏,每個人都很清楚。夜校悄然興起,TOFO、計算機、英語、日語、商業管理,教室里都是一雙雙渴求的眼睛,都是讓文化充
實浦東的信念。在華燈初放的街道旁,教室里的燈光顯得格外明亮。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
豐富的報刊雜志則代替了茫然的目光,街頭隨處可見人們正在低聲交流著國內外大事和時尚熱點。浦東人眼里閃爍著文化的光芒。
開發開放之初,浦東人帶著拘謹,想去親近深埋許久的文化底蘊,讓她重新升騰,但只能在生活中零星地摸索,做著自我掙扎。
一天的辛勞后,該是脫離那硝煙彌漫的競爭和緊張的工作節奏的時候了。這時的浦東人伴著一杯香茗,觀看熱衷的節目,沉浸鐘愛的小說,聆聽心醉的音樂。這就是發展初的浦東人一日的文化積累。所做的只是為了身上能有一點點文化的味道,浦東能有一點點文化的氣息——不在漸漸商業化的社會中迷失自己的判斷力。
盡管十年前的阻礙太多,但是浦東人沒有把文化當作奢侈品,還在力所能及地忙碌著一切能為這方土地生輝的文化事。
商機?文化
事過境遷,浦東發展這樣迅猛,浦東人的文化意念已不簡單,不再停留在文化知識的接觸上,我們開始有模有樣地要把文化融入城市中去,滲透于心靈的每一個角落。
有限的土地、人力、物力在文化的涌動下創造了無限的商機。
浦東不可避免地在進行商業化發展,商機在近年來的蓬勃出現是文化底氣升溫帶來的聯動效應。文化深層次的進入,剝去了浦東人身上最后一層拘謹,他們試圖將文化與商機完美地糅合。
文化帶來的商機明顯地出現在書市。新的文化意念令傳統的銷售方式和購書環境脫胎換骨,街頭頻繁出現的東方書報亭更令沉寂多時的購書業呈現活躍狀態。浦東人的文化欣賞水平和文化媒介的改變帶來了音響、VCD、DVD、電腦等電器業的商機。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房地產業和文化產品業更是獨領風騷。忙碌了一天的浦東人在生活和文化品位提高后,誰不想擁有一套溫馨的住宅、稱心的家具和優雅的周邊環境。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餐飲文化的變革和商機又豈能錯失?
浦東的文化有了氛圍。文化沖破了狹隘的理解空間,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浦東人正在執著地追求在他們心中早已扎根的文化的另一境界。旅游、休閑、健身并稱三大最時尚的文化享受,飄來了有別與商業活力的一股清新。
“商機一文化一人”渾然一體。浦東有了“彈性”。
發展?文化
浦東的發展已日臻成熟。在世紀末她走到了第十個年頭,迎來了文化的發展與爆發°當再次走上街頭,因文化構筑的眼花繚亂的風景線便顯示了浦東人這十年的文化積淀的碩果。自一開始,我們即明白了它將根深蒂固的未來。文化不像金錢那樣競爭態勢稍縱即逝,它的消長并非一朝一夕,失去文化底蘊的摩天巨廈也只能是水泥鋼筋的軀殼。
浦東因文化而發展,發展因文化而迅速。
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孫橋農業開發區、外高橋保稅區等的成長;浦東國際機場、金茂大廈、世紀大道、亞洲第一的證交所的建成;東方電視臺、上海衛視和一些重要文化機構的即將落戶;輕軌、地鐵二號線的在建都使浦東的文化厚重了不少,也有了交流的空間。以通用汽車公司、花旗銀行為首的知名企業和外資銀行則為浦東如虎添翼網絡、通信更是這場巨變的鮮明見證。浦東的電話已突破100萬門,手機用戶也已達15萬。
浦東人離開了淺層次的文化理念,把多年文化的蓄積融入自我,讓文化充實自我,然后再超越文化本身,化作無窮的智慧。漫漫十年,文化已深深扎根這片土地——化作財富。
十年巨變,凝聚在大文化的焦點上——這是社會發展永恒的張力。
今天,我能拿起筆來描繪浦東,不就透視著這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