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21世紀的生活作文
一直覺得,我親愛的祖國擁有太過于悠久的歷史,擁有太過于深遠的文化,又“不幸”成為四大古文明國家中僅存的輝煌,雖然足以令人引以為傲,但也給了后人太多的難以超越甚至于停滯不前的借口。
記得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說是中美文化的差異,就在于一個200多年前的花瓶。對于中國人來說,它并不算什么,而就美國人來說卻是一件了不起的文物。這種說法,怕是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帶著自豪和驕傲去享用它,且不覺得有一絲一毫的沉重與責任。
他們不明白,一個人走過的路越長就意味著需要比別人更多的內在支持力和潛在爆發力。越是源遠流長的歷史越是需要后人的鞏固與超越。如果忘記了這一點,無論怎樣古老而堂皇的建筑也終究逃脫不了倒塌的命運。
然而,中國人似乎恰巧屬于那一種只喜守著一點老本而不擅發揚光大的類型。火藥,中國人多少朝代只用來煉丹問藥,傳到歐洲便成了征服的代名詞;豆腐,生于斯長于斯的傳統食品,只在日本人手中才有了眾多的名目與品種;花木蘭代父從軍,流傳了多少年的動人故事,卻只有眼睜睜地看著美國人來拍攝成片;四大名著,當國外正掀起閱讀熱時,國內卻有人發出了“當代青少年還需不需要讀”的疑問……不要再自豪地說中國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基石,也不要故作謙虛地說是我們給了其他民族發展的機遇,應該做的是好好想一想,為什么本應讓中國稱雄于地球的機遇卻白白擦身而過,為什么這么多本應成為國
人驕傲的文化結晶反成了抹不去的失落。難道真的要到家底坐吃山空時才如夢方醒嗎?
“中關村”是一個最現代最現實的例子。
十年前,王選的激光照排系統把國外同類產品趕出中國報業市場;王緝志的四通打字機一度成為計算機的代名詞;倪光南的聯想漢卡為中國計算機贏得了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嚴援朝的CC-DOS、王永明的五筆字型、吳曉軍的2.13、求伯君的WPS在中文信息方面的卓越貢獻讓微軟的中文DOS6.22成為一個失敗產品。一時間,中關村成為國人眼里民族高科技的象征,同時也為其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正告自己,“中關村”雖然魅力猶存,風光卻已不再。在很多人眼里,中關村內沒有我們自己的民族產業,缺乏一種自我開創的精神,有人稱之為“騙子一條街”,有人說它是“集貿市場”,還有人說它是“盜版軟件集散地二這令我們再一次認識到,你若不超越時代,時代就會超越你。在這世紀之交的關頭,留一分危機感給自己變得比什么都重要。
要超越,難哪!物質上的且不說,精神上的超越更是難上加難。
古有冒死直諫的海瑞、鐵面無私的包公,世世代代為人稱道。而今,錢塘江海堤“豆腐渣工程”的舉報者沈柏虎、率先打破醫療采購暗箱操作的顏光美,為國為民都作岀了巨大貢獻,結果卻是失業的失業,免職的免職。不要總以為“功成名就”是世俗的表現,處在一個正直的社會里,有功之臣不僅應“功成名就”,還應該“名利雙收”。
再看看那些“報國無它物,惟有筆作刀”的“書生”們,敢于下刀的固然很多,但能夠像魯迅那樣將矛頭直指幕后相關當權者的卻實在是少之又少,不免讓人對他們下刀的準確性表示懷疑。
當我們認清了“歷史為基石,超越為原動力”的前進的本質后,就應該更清醒地意識到世紀之交的任務:20世紀,我們擁抱了不成形的“中國的硅谷”,21世紀,我們要讓“中國的硅谷”走向世界;20世紀,我們為擁有魯迅而驕傲,21世紀,我們要為超越魯迅而自豪。
經過世紀的跨越,才會有世紀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