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以讀書為話題的作文
看《三重門》仿佛是在回憶自己的過去,而讀主人公林雨翔就有對著鏡子照的感覺。
母親老早就廢了我買這本書的權利,或許是對的。因為這本書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寫的:內容空洞,主人公基本上沒干什么事,就這么混混沌沌過著;也因為這本書里都是大實話,不論是出自肺腑還是來自胃,太直白、太尖刻,露著少年的狂傲,顯出青春的不羈;還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六門紅燈、休學著書的十幾歲的小混混,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愛看,不想看——韓寒的——《三重門》。
然而,也正如后記中所寫的:這就是生活。
一個十來歲的少年處在不安分的年齡,好表現,愛出風頭,有一定的才華與能力,希望得到老師的賞識和家長同學的贊美,以滿足自傲的虛榮與自尊。他想樹立的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自己,但在今天的社會,或許教猩猩說古希臘文會比這來得容易些。賞識自己的老師自己不喜歡,可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仍會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這是許多學生都做過的事情,當然筆者也不例外。
現在學生的生活范圍很小,為了盤踞一塊立足之地,當然得討好在這個狹小范圍內處于主導地位的人,在今人看來這不能算作無情,且美其名曰“現實”,其實這一點也可算是很有價值的生存之道了。
在我們這群人的生活之中,父母們扮演著一個很微妙的角色——支配與被支配者。孩子的起居飲食自不必說,“定位”更是父母包辦。原本中等的,說什么也要推到上等,出多少錢無所謂,只要孩子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毫無怨言,無形之中給予孩子的是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成為推進器,壓過頭可就變成趕鴨子上架了。
有時候只覺得書堆里的孩子可憐,但仍是咬一咬牙搬上又一疊書卷。其實關心、理解并不是父母單方面的“必要條件”,而是親子間互相的“充要條件二看看兩鬢斑白的父母,受著充滿期盼的眼光,只得苦往肚里吞,逞強得甚至哼一聲都不肯。難得的發泄被視為任性,一階段的失敗被認為不思進取,父母對兒女的一切言行都保留著最終評判的權利。
然而父母的喜怒哀樂也為孩子所支配著:女兒得獎全家光彩;兒子落榜一家三口吃飯連嘴都懶得張;考試前復習跟孩子一起熬夜,最終激戰陪站在烈日之下。可憐天下父母心,可十來歲的孩子即使再老成也理解不了這份情;無奈的莘莘學子,“老兵”們也無法體會現代學生的“少年愁“
孩子有太多的無奈,父母有太多的期待,老師也有太多的苦衷。你可以對當今的教育體制抱怨,但不應該對其指責。或許現在的你有著諸多的不如意,正如那個“秋風不得意”的林雨翔。《三重門》沒有完,林雨翔只是在十字路口發呆,不知道自己是否應以“出走”作為結局。小說到此告一段落,而各位仍在通往未知的路途上馬不停蹄。筆者僅希望各位能繼續,無論會發生什么,請別逃避,相信自己——“我是金子,我要閃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