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一時的元雜劇
元朝戲曲蓬勃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戲曲作家及演員。這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戲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既能用來閱讀,又能付諸于表演。當時元朝戲曲主要分為兩大類:雜劇和南戲。
代表元朝最高文學成就的是元雜劇。元雜劇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與唐詩、宋詞處于并列的地位,元朝很多杰岀的文人將他們的文學生命全部投入在了戲曲創作上,使得元雜劇具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精湛的藝術。
元雜劇的劇本通常包括唱曲、賓白和表演三部分。在體制上,元雜劇一本通常為四折,必要時還有“楔子”,楔子一般是在折前或者兩折之間,用來介紹人物、情節等。
在音樂方面,元雜劇有著嚴格的規定,一折戲只用一個宮調。元雜劇用北曲演唱,風格豪邁。在角色上,元雜劇又分為末類、旦類、凈類。一部元雜劇的主唱只有一人,正旦主唱的戲為“旦本戲”,正末主唱的戲則為“末本戲”。
元朝雜劇作家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關漢卿、王實甫、鄭德輝和白樸等人,流傳于世的作品有《竇娥冤》《西廂記》《倩女幽魂》《墻頭馬上》等。
鐵蹄下的廣大疆域
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南宋地區。當時南宋的疆域北到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南到南海,西南地區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庫頁島,總面積超過1300多萬平方千米。后來南宋滅亡,元朝與日本、緬甸和爪哇多有摩擦,然而疆域大體趨于穩定。
公元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攻滅窩闊臺汗國,取得窩闊臺汗國東部的部分領土,使元朝的領土達到1400萬平方千米。
元朝統一后,疆域北到北冰洋沿岸,包括西伯利亞大部,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中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鄂霍次克海。
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寫,在如今看來,當時蒙古的統治范圍包括如今的中國,還包括東西伯利亞大部分,中西伯利亞,東到白令海、錫金、不丹、庫頁島,克什米爾東半部、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以及朝鮮半島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