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是元朝末年爆發的農民大起義,由韓山童、劉福通和徐壽輝等人領導,爆發于公元1351年的潁州。因起義軍頭裹紅巾,
所以被稱作“紅巾軍”,又因其燒香聚眾,亦稱“香軍”。公元1355年至1363年,劉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縣)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后朱元璋獨樹一幟,于公元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
元朝后期,蒙古貴族統治階級對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掠奪和奴役更加殘酷。元朝的官府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了20倍。貴族們瘋狂地兼并土地,將良田變成牧場,很多農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淪為奴婢。
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統治者不思悔改,還濫發貨幣,禍國殃民。再加上黃河連年失修,多次決口,岀現了“餓死已滿路,生者與鬼鄰”的悲慘局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紅巾軍起義”爆發。
起義之初,紅巾軍開倉散米,賑濟百姓,深得百姓人心,隊伍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然而后來隨著隊伍的壯大,各群雄爭戰,失去了紅巾軍原本的性質,“紅巾軍起義”最后以失敗告終。
蒙古滅金的步伐
公元1214年,金軍在蒙古軍的打擊下從中都遷到汴京,相繼失去了河北和山東等地。很多失地的人們為了自保而結成組軍,想在亂世之中割據一方。
公元1218年,蒙古再次出兵占領山西太原、平陽等地,金朝見大事不妙,便想出了一個計策來拖延蒙古的吞并,并選出河北和山東等九個較大勢力的地方官吏和地方武裝頭目,將他們封為“公爵”。然而金朝的做法不但沒有達到目的,還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后來“九公”之中有人參加抗蒙,但皆以失敗告終。
公元1232年,蒙古賓繞過金朝的軍事重地潼關,翻過秦嶺,越出漢中盆地,輾轉到南方,接著直撲金國都城。金朝將領完顏哈達率領15萬主力攔截蒙古兵,雙方在錦州三峰山交戰。蒙古兵采取了疲勞戰術消耗金兵的戰斗力。
他們將金兵包圍在三峰山,當時天降大雪,被圍困的金兵已經疲憊不堪,蒙古兵為了盡早結束戰事,便故意讓開一條生路,引得金兵爭相逃跑。在金兵逃跑之時,蒙古伏兵乘機四起,將金兵打得落花流水。三峰山之戰后,金兵主力消耗殆盡,金朝在蒙古的打擊下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