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嚴的等級制度
元朝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特權,防止其他各族的反抗,采取了人為的民族分化政策,把元朝國內的各族人民分為四等。
四等人中的第一等是蒙古人,他們是天之驕子,是元朝的“國姓”。
第二等是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人以及西夏人,他們最早淪為蒙古人的亡國奴,所以蒙古人對他們最信任。
第三等是漢人,也就是原來金統治轄域內的漢族和契丹。
第四等是南人,其地位最低下,他們是南宋統治區內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
這四等人的等級制度相當森嚴,在政治、法律及經濟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規定,重要的官職以及軍職均由蒙古人充任,官員不足時就用色目人。如此一來,便帶著明顯的種族歧視成分。
元王朝又依照職業的不同,將全國人民分為十個等級,也就是“十流”,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最受尊重的儒家被排在了娼妓之后,因為蒙古人覺得儒家、道家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都是社會上徹頭徹尾的寄生蟲。
元朝在實行民族歧視的同時,又對各民族的上層進行拉攏,甚至給予他們許多特權,以此來擴大蒙古貴族的統治基礎。不過,他們這種雙重的民族政策同時也加重了社會的階級矛盾,元朝的基本矛盾成了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蒙古人和其他三個等級人種的矛盾。
成吉思汗麾下的勇士
成吉思汗麾下有大批能征善戰的勇士,其中有著名的“四杰四勇”,還有“四兄弟”“四子”“四養弟”“二勇將”等。
四杰是指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和博爾術。在四杰中,木華黎是出身卑微的奴隸,成吉思汗賞識他的才能,提升他為統帥;赤老溫是鐵木真少年時候的恩人,以驍勇善戰著稱;博爾忽是成吉思汗之母月倫的養子,驍勇善戰;博爾術和成吉思汗是“發小”,少年時幫助他奪回被盜的愛馬,后成為其部下。
四勇分別是哲別、速不臺、者勒蔑和忽必來。哲別是鐵木真的俘虜,他在投降時立下“堅石可碎,深水可斷”的誓言,后來一直對鐵木真忠心耿耿,幫助其建立了赫赫戰功;速不臺在幫助鐵木真滅金時立下戰功;者勒蔑曾經多次在危難中救援鐵木真;忽必來也是一個勇敢的人。
此外,四兄弟是指哈撒兒、合赤溫、別勒古臺和鐵木格。四子是指術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四養弟是指曲出、闊闊出、失吉?忽圖忽和博爾忽。而二勇將是指術忽臺和乎術勒答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