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舂散人劉秉忠
劉秉忠(公元1216年一公元1274年),初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元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劉秉忠的曾祖父在金朝時曾在邢州任職,金朝被蒙古王朝消滅后,劉秉忠出任邢臺節度府令史,不久就歸隱武安山,后從虛照禪師,因信佛教更名子聰。
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劉秉忠和海云禪師一起入見,忽必烈聽聞劉秉忠的才華而把他留在身邊,同他商議軍國大事。元世祖即位后,劉秉忠參與了國家典章制度的設計草定,參領中書省事,后改名秉忠。
劉秉忠是治國能臣,他提出“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等多個觀點,改革弊政,建立起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使官民皆受其益,元朝的漢化進程也在他的推動下大大加速。
劉秉忠不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還是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散曲家,自號藏春散人。他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
蒙古文字的創建
起初,蒙古族靠結草刻木記事,沒有自己的文字。在鐵木真討伐蒙古部落的乃蠻部時,捉住一個名叫塔塔統阿的畏兀兒人。這個人是乃蠻部太陽汗的掌印官,太陽汗尊他為“國傅”,讓他掌握金印和錢谷。
鐵木真見此人有才華,便將其留在身邊,“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此后,鐵木真讓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母拼寫蒙古爨k語,教太子諸王學習,這就是所謂的“畏兀字書”。從此以后,蒙古汗國的文書,“行于回回者則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個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湊成。行于漢人、契丹、女真諸亡國者只用漢字”。
后來,忽必烈讓國師八思巴創制“蒙古新字”,但元朝退出中原后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書”經過14世紀初的改革,更趨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
蒙古文字的發明和創造是蒙古汗國歷史上的一個創舉,文字的產生使得成吉思汗有可能頒布成文法和青冊,而在他死后不久成書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這種“畏兀字書”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