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主戰派
辛棄疾(公元1140年一公元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現存詞600多首,是兩宋時期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辛棄疾生于亂世,金兵入侵中原,為了精忠報國,他21歲就參加了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
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等職。辛棄疾是南宋朝中的主戰派人士,一生力主抗金。著名的戰守之作有《美芹十論》和《九議》。
辛棄疾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詞人,他一生寫下了許多反映自己的豪放性格和愛國熱情的詞,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辛棄疾的詞之所以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其中沉淀著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千古伯樂歐陽修
歐陽修(公元1007年一公元1072年),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因吉州原屬廬陵郡,而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幼年喪父,在母親的撫育下讀書。公元1030年,歐陽修考中進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后入朝任館閣校勘。后來歐陽修因指責諫官高若訥,被貶為夷陵縣令。此后歐陽修的職場生涯又幾經輾轉,最后以太子少師退歸。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繼承和發展了韓愈領導的古文理論,主張“文以明道”,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強調文學和道義要相結合,提倡文章簡明自然,反對浮華奢靡的文風。歐陽修的政治散文有《朋黨論》《與高司諫書》和《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等,抒情散文有《醉翁亭記》《秋聲賦》等。
除了在政治和文學上的貢獻,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后生也竭力推薦,使一大批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堪稱“千古伯樂”。他所提拔的人中,有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有張載、程顕、呂大鈞等曠世大儒。
歐陽修一生桃李滿天下,就連包拯、韓琦、文彥博和司馬光等人,都得到過他的贊賞與推薦。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人均出自歐陽修的門下,而且是以布衣之身因他而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