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以鏡子為話題的作文 800字
鏡子對大家來說一定不陌生。一面靈巧的小鏡子能折射生活的風采,展示科學的步伐,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進程。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美之源。當人們第一次透過平靜的水面一睹自己的芳容之后,好奇心就驅使人自己去造一面鏡子。人類的文明在一步步地發展,銅礦開采了,青銅冶煉術嫻熟了,大批的鏡子也就涌現了。
在古文明發達的中國,鏡子廣泛地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來,當然也就留下了許多與鏡子有關的美談。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花木蘭替父從軍,衣錦還鄉,是鏡子還我巾幗英雄女兒裝,可以想見,木蘭對鏡紅妝,其英姿颯爽之氣,婀娜嫻淑之態,當是別具一番風采的。
南北朝時,陳亡,駙馬徐德言將一銅鏡破開,與妻樂昌公主各藏一半,作為將來重逢信物,日后果然破鏡重圓,夫妻重續琴瑟之好。也正是由于這個故事的廣為流傳,使得后來中國女子婚嫁時,一定要附上一面銅鏡作為陪嫁,以示團圓美滿,鏡子亦成了幸福美滿的象征。
明鏡高懸可以使我們聯想到政事清廉,而唐太宗的話更耐人尋味「以鏡為鑒,以正衣冠;以人為鑒,以明得失”鏡子超越了用途的局限,而成為一種清明的象征。
所以直言不諱的魏徵去世后,李世民很傷感地說:“魏徵死,朕失一明鏡矣“爾后“銀鏡反應”又岀現了,這種反應用銀化合物與堿反應,又用葡萄糖等作還原劑,在鏡面上鍍一層極薄的銀,這種反應簡便,時間也比原先縮短許多,就被推廣使用到今天。
可是在17世紀,掌握這套制鏡方法的只有少數銀匠,從而使鏡子成為奢侈品。相傳威尼斯公主遠嫁,陪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2面大鏡子。而今,它已成了普通人家的尋常客了。
時代大潮涌向17世紀,這是人類史上又一個大時代。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日漸衰落,與此同時,西方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異軍突起,自然科學進入超時代的飛躍階段。
玻璃品的制作,化學的發展,直接推動了鏡子的革新。起先,人們用水銀和錫反應,生成粘稠的白色液體“錫汞齊”,使其附著在玻璃表層。后來發覺這種制鏡法既費時,又得不到較好的光亮度,而且水銀蒸氣還有毒,于是“錫汞齊”就被淘汰。
轉眼,21世紀又向我們招手,千百年來月明如鏡反射著清白的光輝,為黑夜照明。一日,前蘇聯的科學家對空望月,如有所悟,月亮不也是一面鏡子嗎?于是他們在歐洲上空張開一把大傘,反射太陽光,歐洲大陸上空的夜幕被劃破了幾個小時。雖然這面“大鏡子”很快墜入大氣層焚毀了,但是我們可以想見,在并不遙遠的將來,鏡子終究會被人類的理想托起,放射絢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