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慶歷新政
范仲淹(公元989年一公元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人稱“范文正公”。公元1043年,范仲淹同富弼、韓琦等人參與制定“慶歷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歷時僅一年,后被貶為地方官,病逝于徐州,謚文正。
范仲淹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治世精神,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成為后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
慶歷新政主要有十點:①明黜陟:嚴明官吏升降制度;②抑僥幸:限制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徑;③精貢舉:嚴密貢舉制度;④均公田;⑤厚農桑: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⑥修武備:整治軍備;⑦推恩信: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⑧重命令: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⑨減徭役;⑩擇長官:建議朝廷派出得力之士前往各地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
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年一公元1086年),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臨川鹽阜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后期的社會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變法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11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在文學上,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修辭與論述,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
王安石的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和《臨川先生文集》等。他的傳世名句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