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詞帝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于公元961年至公元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李煜是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出生在金陵,是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后主”。
宋軍攻破南唐都城后,李煜投降,被宋軍俘虜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此后他開始了長期的俘虜生涯。李煜因為感懷故國,做了一首千古名詞《虞美人》,被宋太宗厭惡而被毒死。這首詞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春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在政治上毫無作為,然而其藝術才華卻非凡,不但精書法、善繪畫,還通音律和詩文,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千古杰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后周和北漢的建立
公元950年,郭威以樞密使出為鄴都留守,為后漢隱帝所猜忌,后漢隱帝誅殺三位輔政大臣,又派人謀殺郭威。不得已之下,郭威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至開封,于公元951年殺了后漢隱帝,郭威即帝位,是為太祖,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
后周建立后,郭威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針對前朝的弊政,他減輕刑罰,免除苛稅,將部分官田分給佃戶,停止州府南郊進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人民的壓迫與剝削,使得后周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增強,為北宋統一中原地區奠定了基礎。
后周建立后,北漢也開始建國。當初,漢隱帝被殺時,后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準備領兵南下。
劉崇(公元895年一公元954年),原名崇彥,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唐末徐州蕭縣人,父親名叫劉泰,是蕭縣縣令。劉崇與朱溫的關系久遠,后梁太祖朱溫年少時家中貧困,曾經與母親和兄弟傭食于劉崇家,后來朱溫稱帝,念及舊情,召劉崇為官。劉崇之母早年對朱溫很愛護,對朱溫有恩,故梁國人稱呼其為“國婆”。
郭威為了安撫劉崇,便假意迎立其子劉贊繼位,劉崇說:“我兒為帝,我又何求!”太原少尹李驟勸誡劉崇,讓其發兵,然而劉崇大怒,不但不聽,還認為此人在離間自己的父子關系,將其斬首。
不久,劉賛被廢為湘陰公,劉崇派使者欲將兒子領回晉陽,但是郭威已將劉費殺死于宋州。劉崇便稱帝于晉陽,國號為漢,即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后建立的一個國家,依附于遼國,劉崇稱“侄皇帝”,改名劉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