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中的第一明君柴榮
柴榮(公元921年一公元959年),后周世宗,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
柴榮自幼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年輕時從商,曾經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柴榮治理的消州境內“為政清肅,盜不犯境”。公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柴榮善于治理國家,在位期間整軍練卒、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對中原經濟的復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后來柴榮南征北戰,西敗后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后在議取幽州時病倒,最終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
前蜀皇帝的帝王之路
王建(公元847年一公元918年),字光圖,許州(今河南舞陽)人,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的建立者。王建年少時被人厭惡,是個市井無
賴,湊巧他姓王,排行老八,因此鄉里人送給他一個外號“賊王八”。
黃巢起義時,王建投奔了唐朝軍隊。長安淪陷的時候,王建又奮不顧身地保護唐僖宗,后來被唐僖宗封為西川節度使、壁州刺史。王建在逃亡途中對唐僖宗表現得十分忠心,以至于唐僖宗躺在他的腿上休息,醒后頗為感動,當即脫下御衣賜給了他。回長安后,唐僖宗將他升為御林軍宿衛將領。
公元886年,唐僖宗又逃往興元,他任命王建為“清道使”。自此以后,王建的勢力開始向四方發展,最終建立了前蜀王朝。
王建稱帝后,在蜀地勸農桑、興發展,下令官吏不得擾民,讓百姓安居樂業。在政治上,王建對文臣頗為重視和重用,對于唐朝大臣的后代都十分禮遇。憑借著內部穩定以及蜀地的地勢,王建得以和后梁對峙。
后來王建的兒子王宗衍繼位,不理政事,前蜀逐步走向衰敗。公元925年,后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宗衍投降,前蜀滅亡。